伦敦选择了一种投机取巧的战略,又恰好在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精神容忍的范围之内。所以胜利属于伦敦。
塞巴斯蒂安·科,这位前奥运冠军在2004年5月临危受命,取代了之前美国籍商界女强人巴巴拉·加西利成为伦敦申奥委员会主席。
所有五个候选城市中,他是唯一一个从体育界出身的竞选委员会主席,而且科从1981年开始就一直是国际奥委会委员,退役后还当过保守党议员。
科彻底改变了伦敦的申奥计划。他的个人魅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让一度绝望的伦敦申奥回到了正轨。这位充满领袖气质的主席正是英国赖以获胜的头号法宝。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很多都是他的朋友。最后陈述时,科的发言充满了个人色彩,却赢得全场最热烈的掌声。这个人的个人影响力帮助伦敦赢得了不少选票。足球巨星贝克汉姆的出现,让伦敦也多了一张王牌。
伦敦在开始阶段对巴黎毫无优势。他们最初的申办主题是奥林匹克博物馆,但这样根本无法吸引国际奥委会评审团注意。科在上任后的8个月内彻底改变了申办纲领,重点突出伦敦国际都市形象和深厚的体育文化背景,而对自己的弱点,诸如公共交通和体育场馆建设计划避而不谈。这种避重就轻的推广、以及用知名面孔打动投票者,是典型的市场营销手段。圣洁的五环旗下,这种手法未必高尚,却绝对有效。
最后陈述时,巴黎方面选择了两名政要: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巴黎市长德拉诺埃以及一名奥委会委员,只有一位前奥运冠军。而伦敦阵容里则有三名昔日体坛巨星,三个人一共拥有八块奥运金牌。
伦敦申办计划里力求凸现的重点,就是对运动员的体贴照顾:奥运村和比赛主场馆相距咫尺。由奥运冠军来介绍这个计划再合适不过。曾经是一代体育偶像的主席科,则在自己的陈述中回忆了少年时在电视里看到同胞夺取奥运金牌时的心情,从而突出了伦敦申奥的另一个主题:年轻人的奥运。
无论经济还是政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英语世界里。伦敦优势不言而喻。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像纽约一样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让竞争对手巴黎像长满铜锈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显得老迈。刚获得连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不过52岁,在他对面,做了十年总统的希拉克也有些老迈。这不仅是两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这对欧洲政坛老冤家在掰手腕。这次布莱尔赢在了提前到达新加坡24小时,多投入了一倍的时间。尽管希拉克最终表现相当不错,但投入的时间差距,就像年龄差距一样无可挽回。 (队报特派记者戈华赛发自新加坡)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伦敦”,共找到
6,216,307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塞巴斯蒂安·科”,共找到
2,83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