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你顺便谈一谈,中国体育报刊的宏观的前景?
刘晓新:这个问题还是回到《南方体育》这个问题上。刚才是我个人对《南方体育》休刊的理解。但事实上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因为是圈内人,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大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之内,一个代表了飙汉风格的球报,代表了有一些小资、愤怒这样的报纸的退出,抛开对这个报纸的认可来看,我宁可把它当成体育报纸的一种符号,已经上升成一种现象了。我觉得很人多都愿意把这个事情解释为体育市场的低迷。
刘晓新:首先第一点,体育市场的低迷是不可避免的,迟早会来的事情,因为这个是符合自然规律。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项目都必然不可能一直高调前进,必然有“熊市、有牛市”体育市场的低潮期当然就是随着市场的起伏必然有这样一个时期。我的观点认为,一个必然到来的时期不应该被我们视为全部原因的解释,它既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原因就不客观了。更重要的问题是低潮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体育媒体如此缺乏抗击打能力。我更多的关注的是我们在过富日子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过穷日子。我们在市场繁荣、活跃的时候把太多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都消费在互相之间的恶性竞争当中。
刘晓新:这种竞争永远都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竞争是不是应该有一些理性的东西去积累自己的一些东西?如果我们这么做了的话?我想“穷”日子不是过一年,而是过两、三年我们这个行业都能经得起折腾。现在《南方体育》和《球报》的退出很悲哀的看到一点,这个领域真的生存能力很薄弱。因为其实从《足球报》来讲有很大的辉煌,它不应该是以《南方体育》今天退出才感到危机。危机是一直存在的。《南方体育》迅速获得那么多人认同以后,而且迅速到达一个高度以后事实上它也迅速的加入了恶性竞争当中来。《南方体育》受到很大的重创把这个归结为世界杯事件。
毕熙东:当然靠底蕴办报的人生命力长,玩儿形式、玩儿花样的人可能会忽然起来忽然低下去。《南方体育》我一直认为它在人力资源上并没有找到很权威的大家都认可的方式。一旦有这种人他也不是把他作为重点去做。像《体坛》那边是依靠总部但是南方体育它不是。棋哥说的,它是以娱乐的方式为主。
杨迎明:严格意义上体制内的报纸,包括在几次危机中似乎都毅然不动的,比如《南方体育》它的新闻选择、新闻过滤,新闻排序基本上是精英来做的。而像体制内的报纸属于机关报纸它的新闻选择、新闻过滤、新闻排序是体育总局、宣传司。市场选择上几乎它没有市场选择,为什么它现在还能站住?原因可能有一种是阅读习惯的问题。有的人阅读体育报可能读40、50年,有一些各大院校都在读这份报纸。我现在不清楚,为什么严格意义内的体制内的报纸包括《中国体育报》基本没零售,《中国足球报》最大的发行量曾经达到80万、90万? 它是可以生存的。
主持人:可以自己养自己?
杨迎明:可以自己养自己。
毕熙东:我看未必。
杨迎明:总局现在是“断奶”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刘晓新”,共找到3,44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