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世少赛上唐乃鑫的进球,很容易令人想起荷兰世青赛上赵旭日的那脚世界波,虽然射门位置和射门方式不尽相同,但带给观赏者的震撼却异曲同工。以10人打对抗11人的艰辛,以及1比1背后蕴含的欣慰与悲怆,这些都说明不了什么,除了能够带给我们短暂的错综不一的审美评价之外。
由于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提早出局,中国女足也由铿锵玫瑰迅速调落成明日黄花,因此9月份的世少赛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沦陷在中国足球泥沼中的一块浮萍。但是从与哥斯达黎加队的揭幕战看,一个世界波,至少四五个人的大面积抽筋,以及下半场大多数时间内的体力透支,伴随着中少球员不遗余力的拼搏精神,张宁的中少队,以一个并不灰色的开局,为我们来带来对中国足球的冷思考。
现在就可以为本届中少队作定论,不管张宁军团能否小组出线,能否走得更远,但至少这支球队不会踢得太过于窝囊,不会像中国成年队那样在很多比赛中输掉精神。我们所能期待的,也只能剩下这些了。或许王大雷、古今今、唐乃鑫们会被近期的舆论习惯性地称为“希望之星”,但是中国足球从来就不缺少所谓的“希望之星”,也从不缺少将“希望之星”锻造成“失望之星”的惨痛教训。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球员在一场比赛中集体抽筋?这似乎成了中少队首仗后的一个焦点问题。我以为,造成这种难堪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足球太在乎、太重视这样的比赛了,却轻视了球队、球员的自身规律。由于自视为足球弱国,自以为在比赛中如果不立足于拼就无法取胜对手,因此小队员们从开场哨响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要去“玩命”,无节制的挤压式进攻与防守无端消耗了队员的体能,再加上心理紧张,不抽筋才怪。
让队员成为比赛的奴隶,成为比赛的机器,让队员被比赛所支配,而不是让队员去支配比赛,其根源就在于中国足球锦标至上的习惯性思维。想象一下,不管是切尔西还是尤文图斯,不管是巴塞罗那还是AC米兰,世界上任何一支豪华足球军团也不敢在任何一场比赛中自始至终地自耗体能,但是中国足球敢,尤其是中国的少年足球队就更敢这样。
在本届世少赛之前,中少队在美国打热身赛时就多次出现球员抽筋的现象。与哥斯达黎加队交手前,主教练张宁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在美国的抽筋属于准备期的正常反应,到了秘鲁肯定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情况”。但现实呢?从对队员抽筋这样一个局部肌体反应的扼制不力来看,张宁作为这支中少队的主教练无法做到自知,对球队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从长远看,中国足球要想从本届中少队开始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少年英雄、青年争雄、成年狗熊”的倒挂局面,就必须考虑在青少年级别的国字号球队中聘请高水平外籍教练。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重视“娃娃足球”。
中少队在后面的小组赛中还有秘鲁和加纳两个对手,以世界青少年足球的现状分析,中少队的形势不乐观也不悲观。拜托前线统帅部的领导和教练组成员不要为队员施加太多的压力,要让他们放松,不要逼他们抽筋,要让队员成为比赛的主人,而不是比赛的奴隶。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国足球”,共找到6,708,68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