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大家都说在运动大赛之前不要给运动员施加压力,否则会造成过度紧张而产生失常。
运动员本人在大赛之前,必然是有心理反应的,你让他不去想是不可能的。
| |
从科学上分析,关于人的心理健康,国外有一种“应激生理过程”说,赛事对运动员来说是应付一种超乎平常生活的刺激,它有应该应该处理的过程。掌握了这一过程,运动员本人以及我们也可以帮助运动员处理好这一应激过程。
根据这个理论,第一个阶段叫做警觉期。在警觉期内,交感神经兴奋。肾上泉分泌增加,心跳可能加速,呼吸频率也可能稍有增加,血压也会上升。血糖增加,人体自然地动员起来,动员体内各种资源处于“备战”状态,人们内部力量集聚。在这样的时刻,最好让运动员处于平静状态,不宜过多的干扰他们,运动员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他们会自己掌握,何时进入警觉期为最佳。缺乏比赛经验的运动员一般都是过早地进入警觉期,这就是所谓的“紧张”。因为,各种状况都表现出来了,自己还缺乏自控的能力。
比赛一开始,运动员便进入了“抵抗期”,他在真正使用体力的各种资源应付,体内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使运动员有足够的内部力量去对付可能发生的困难。一旦动员成功,运动员便能自行控制,使自己的能量在最需要的时刻,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会去进行“无为的消耗”。
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谁先进入“衰端期”。因为,人体的能量对不同的人是有限的,有的人能量大,有的人能量小。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使有“创伤”现象出现,“创伤”是可以导致应激障碍的出现。这就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出现的“体力不支”现象。当然,经过训练能量积累多的运动员进入“衰端期”晚,或者还没有进入“衰端期”就已经去效了。
消极的情绪,过度紧张的情绪必然会造成人体抵抗水平的减低或者难以调动。因此,我们常说,越是怕输的运动员,输的概率会增加。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还认为,一个运动员如果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时,心理上的不协调,会使他处于过度紧张状况,不利他在赛前对自己体内资源的调动。
因此,我觉得我们宜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帮助运动员处理好赛前的心理状况。外界的压力,民众的期望值过高,舆论的预测等,我看过多的是通过官员和领导这个中介对运动员施加影响。运动员直接接受的实际可能性当然会有,但影响有限。而体育官员的言行,反而有时候起更大的影响。
我的分析不一定正确,供官员和专家们参考。
(责任编辑: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