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旻述评 前两天,朱广沪还在我面前扳着指头数留洋,郑智一个,孙祥一个,董方卓、邵佳一、孙继海、李铁,这次去欧洲时间太紧,老朱遗憾没能看成石俊,但数来数去,也就7个,“要是能再多几个该多好呀……”老朱叹了口气,脸上却泛起了红光。
很快,朱广沪的手指头就该不够用了,1月31日的欧洲冬季转会截止期对中国足球来说简直成了“报喜日”:于大宝挺进葡超,于海登陆荷甲。
相比郑智、孙祥这两位中国当打的顶尖球员顺理成章地走进留洋队伍,看似不起眼的于大宝、于海其实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他们共同呈现出以下“反常”的特点:一,年轻,于大宝18岁,于海19岁,他们根本还没有迈入国家队的大门,甚至在中国的联赛中都没有确保主力位置;二,留洋方式的“人性化”,于大宝是买断50%所有权,如果三个月打不上比赛,还可以先回中国锻炼;于海是“零租借”,等于是先免费送过去培养,丝毫没有顾及眼前利益;三,欧洲二级联赛甚至三流球队,不仅如此,于大宝和于海还必须先从这样的联赛、这样的球队的预备队、青年队打起。
我们必须看到,在于大宝、于海的背后,还有一批年轻的中国球员正在试图用这种方式、呈现这种特点地迈出实现留洋梦想的第一步。他们有的正在洽谈,有的遇到一些困难,有的不断展开试训,有的甚至直接在欧洲的青年训练营里锻炼,而暂时不为我们所关注。我们还可以为这样的留洋模式找到更多的共同点,比如这些孩子的家庭、培养他们的教练、所属的俱乐部、逐渐成熟和越来越具有变通性的经纪人队伍,这些力量都极大地推动着中国年轻球员留洋队伍的壮大。
当然,没有人可以否认,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留洋浪潮的再次掀起,其根本原因还是孱弱的中国足球文化底蕴和糟糕的中国足球内部环境。当打球员在这里很难找到乐趣和动力,年轻球员在这里更是看不到未来,甚至内心充满了恐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留洋浪潮的到来从根本上是基于第一次留洋浪潮的失败的反思和教训。
前几天我刚请朱广沪分析了一下健力宝青年队十几年后的收获,他说浩浩荡荡的队伍只剩下了大羽和大头,还有一个在国外打不上球的李铁。那次的留洋是何其轰动,但终究证明整支球队的留洋最终要被中国足球所同化,而现在中国年轻球员的觉悟在于,个体的冲锋铺展看来,反倒更能凸显集体的光辉。
在韩国,在日本,这样家庭式的、不计成本的个体留洋方式早在十几年前就铺开了,我们只不过在走人家的老路而已。但走老路没什么不好,说明中国足球还很年轻,说明我们终于在众多的弯路中找到了一条更为塌实、更为长远的路。
(责任编辑:迎迎)
|
·欧冠决赛盘口解读 巴萨赢面稍大 |
·段暄 |拜仁大投入这次是动真格 |
·徐江 |高洪波另类图片大派送 |
·孙贤禄 |高洪波组队思想值得赞同 |
·颜晓华 |科比队友什么时候可支持他 |
·冉雄飞 |老聂的嘴和山东鲁能的腿 |
·马寅 |陈忠和离开女排的日子 |
·陈书佳 |谢杏芳被叫阿姨 |
·张斌 |一场人和猫的伟大比赛 |
·马晓春 |俞斌的棋王是谁封的? |
热点标签:NBA 姚明 火箭 易建联 杜丽 CBA 郭晶晶 王治郅 刘翔 殷铁生 郎平 全明星 麦迪 于芬 欧冠 弗老大 年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