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赵仁伟、胡苏、方列
城运会如一面镜子,在给15岁、16岁的男足球员提供了一个表演舞台的同时,也映照出中国青少年足球本身存在的“病症”。能否医治好这些病症,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足球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病症一:人才断层之忧 陷入低谷的中国足球迫切期待着未来之星的成长。但本届城运会传递出的信息令人担忧:参赛的15岁、16岁(1991年-1992年出生)这个年龄段的球员数量严重萎缩,那么五年、十年之后,这批球员能肩负重振中国足球的重担吗?
北京顺义队的一个教练告诉记者,北京国安队以往的这个年龄段都有两支队伍,但现在就只有来参赛的二十多人。以大连实德俱乐部梯队为班底的大连队没能进入本次城运会四强,前来观战的实德俱乐部总经理李明表示,实德U17队人数确实在萎缩,俱乐部正在重新考虑后备梯队培养方案。
“就两三年的时间,全国这个年龄段的队伍从上百支减少到了四五十支。”中国足协一位人士对新华社记者感慨道。据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足球的不景气严重遏制了家长让孩子踢球的冲动;另一方面,由于与全运会、奥运会周期不对接,各地都不够重视这个年龄段的球员培养。
病症二:教练水平之困 城运会上,记者采访中国足协及一些地方足协官员,他们反映,小球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的水平。现在,许多中超、中甲球员退役后便直接当后备梯队的教练,学生的水平可想而知。
“为什么咱们现在选教练员老选不出来?问题就在于我们基层教练员这些年在人才储备上的确滞后了,一是数量有限,二是知识结构陈旧,几乎都是凭个人经验在执教,缺乏现代足球理念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一位中国足协官员表示。
近几年,坚持聘请外籍教练搞青少年球员培养的山东鲁能、成都五牛等队都已取得成效,另一个成功例子是前国脚宿茂臻,他在留英3年后很快跻身中国国奥队教练组。但大多数的中国基层教练严重缺乏自我提升的机会。
病症三:竞赛体系之乱 “一些球队城运会后肯定就解散了,因为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一旦进不了上一级梯队,许多孩子的足球生涯也就结束了。”一位中国足协官员向记者坦言。
本次城运会男足比赛,许多参赛队伍并不是真正的城市队,出现了不少雇佣军,赛后解散是必然的。而一些由当地球员组成的队伍,未来的命运也难以预测,因为城运会参赛任务一结束,当地政府就不会再花钱养着了。
有关人士分析,出现这种不景气的局面,与目前的竞赛体系有关。现在省里是抓全运会队员,市里是抓城运会队员,但这两支队伍又没有联系,因为两支队伍的参赛年龄段衔接不上。新华社记者获悉,中国足协已经有了初步改革方案,让两个运动会衔接起来,这样既能保证青少年队伍成长的连续性,减少人才浪费,也使省市的力量往一块使。
病症四:“圈养模式”之弊 多年来,中国足球培养青少年习惯于沿用封闭的“圈养模式”,也一直备受诟病。球员很小的时候就被集中起来,放弃了文化学习,远离了父母关爱,导致的结果是“球一旦踢不好,人也就废了”。本次城运会上,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反思。
“这与现代的足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相符。”中国足协青少部部长朱和元表示,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应从“抓队”向“抓面”转变。他说:“只集中精力抓一个队,就好比只种一棵树,却死了一片林,这棵树也缺少了长期支撑。比如每个学校都有队伍,如果区里、市里把尖子都过早挑走了,这些队就全散了。”
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表示,今后要大力发展学校足球,逐步建成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联赛。“首先要保证学业,家长才会放心让孩子去踢球,我们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责任编辑:宋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