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
2008就要到来,北京奥运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为了迎接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本报通过奥运全国媒体联盟记者对亲历了乒乓外交、女排五连冠、两次申奥等历史时刻的北京奥组委执委和高级顾问魏纪中先生进行了专访,这位奥运老人抚今追昔,畅谈了自己半个世纪的体育人生和对北京奥运的诸多期待……
1957年,21岁的魏纪中进入国家体委工作;2008年,古稀之年的魏纪中期待以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的身份见证奥运会。
总结这50年的体育生涯,他说:“我不能说我有所成就,我只能说我尽到了责任,唯一的遗憾就是有些事能干得更好。”和魏老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倾谈,记者有幸领略他传奇的体育生涯,也听到了他对08奥运的一些“特殊”想法。
谦虚 看淡50年体育生涯 让他为这50年的体育生涯作个结论,魏纪中沉吟片刻,答案出人意料:“我不能说我有所成就,我只能说我尽到了责任。我没什么成就,因为我没搞什么事业,党指到哪里我打到哪里。”
原本以为,魏纪中会把1993年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当作最大的遗憾,谁知却不是。十几年后,回首1993年的那次申办奥运会,魏纪中的心结早就打开,“其实现在不该再说申办的事,历史都已经过去,现在我们要展望未来。”“1993年的失败和2001年的成功,都是世界大格局决定的。1993年第一次申办,大格局是国际奥委会让中国边缘化,那时候改革开放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人家不知道中国往哪里发展,所以不会轻易把你纳入奥运会承办国,那时候如果中国申办成功,才真正能推动经济发展,那时候是我们需要动力的时候,国际奥委会很精,知道你需要动力,不给!”“7年以后的2001年,我们的实力强了,国际奥委会不可能继续把我们挤在门外,它要把我们纳入大家庭按照他们的规则办事,2001年我们申办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严格来说,当时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申办奥运会成功当年我们就进入WTO,这两件事不是偶然的。如果说第一次申奥我们是逆水而上,第二次申奥则是水到渠成。”
执着 “体育需要不同声音” 最近,魏纪中的新书《我的体育生涯》出版了,“最早是外交部来约,说准备出一本奥运和外交的书,要我写4000字,写的过程中觉得有些东西可以作为历史留下来。这本书我只写了一个半月,一气呵成,它并不是我的自传,因为我只是一个参与者、见证者。”
除了写书,魏纪中还写专栏,写得相当勤奋,涉猎的领域从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筹备、奥运对中国的影响到体育产业的方方面面,被何振梁誉为“中国体育产业第一人”的魏纪中对此表示:“在我们体育界,不同的声音太少。我当了40年的官,现在不当官了,退休后把所有的官职都辞掉,我就想当一个老百姓,当老百姓我没有权力,但是我有了权利,这就是参与权和话语权。”
当魏纪中谈到有人说奥运会推动了中国经济,他就表示出了不完全认同。他认为中国经济要防止从偏快转向过热,现在太快了要稳中求进,奥运会是来推动还是来减速?推得太多反而是帮倒忙。看来这个倔强的老人真的是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朴实 奥运场馆要持续利用 谈到评价奥运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魏纪中认为就是四个字——皆大欢喜!如果国际奥委会、国家政府、参与者、老百姓都感到满意,奥运会就是成功的。国际奥委会希望奥运会的成果能够让百姓分享,而场馆正是能够让百姓分享的成果。
奥运会的场馆一直存在着悖论,16天里要比完28个项目,当然需要很多场馆,这样高密度的比赛对一个城市来说可能未来100年都不会再出现。为了满足16天,必须牺牲100年,谁办奥运会都要这样。国际奥委会为什么不肯再增加项目?就是因为增加项目必然需要更多的场馆,会给承办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
魏纪中列举了多哈亚运会的例子,多哈亚运会建了很多场馆,其实多哈的人口并不多,当人们问他们“这些场馆赛后怎么用”的时候,多哈组委会的人说:“你这个问题真奇怪,这些场馆将来免费让老百姓用,不是很好吗?”我们国家大剧院的定位也值得借鉴,现在国家每年给它补贴几千万块钱,要求它保持低票价制,让老百姓都去,这样老百姓就不会质疑“你盖个大剧院干什么”?
如果在奥林匹克公园盖个乐园,门票挺贵,老百姓去不起,当然会有意见!强调公益,问题就会少。我建议在北京奥运会后,奥运场馆有些部分在一定时空内作为公益项目开放,因为是免费的,还可以提倡参与者保护设施、提升公德,另一部分可以搞一些经营。
本报奥运全国媒体联盟记者 张楠
采访手记 71岁的工作狂 对魏纪中的专访,约在他的办公室里,顶着早高峰到达那座朝阳门外大街上的小楼,时针刚走过8点30分,此时魏纪中已经沐浴在办公室的阳光里看文件。
魏纪中71岁了,但他的生活比21岁的小伙子还要充实:一年大概有200多天在国外处理担任国际职务应当处理的工作,还要在全国各地参加社会活动,在北京的时候就来中体产业上班。每天6点半起床,7点半出家门上班,一般下午都在开会,不开会就4点半下班。他家在北京,在上海奥林匹克花园有房子,但是没有时间去住。
现在让魏纪中最忙的职务有两个,都是国际上的:一个是国际排联第一副主席,基本上要帮着主持常务;另一个是亚奥理事会的体育委员会主席,手里4年要办6次运动会。魏纪中笑谈:“办亚运会跟办奥运会不一样,办个奥运会,奥组委有1000多人,办亚运会,亚奥理事会就我一个人,还有工作人员帮着办点具体的事。”
在这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中,让记者惊叹的是,古稀之年的他从头到尾没有一丝疲惫,中途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说得绘声绘色情绪激昂。好奇之下,记者问道:“您每天锻炼身体吗?”魏纪中的回答很爽快:“我哪有时间锻炼?我们公司有健身设施,但是我没时间。”
本报奥运全国媒体联盟记者 张楠
全国奥运媒体联盟-《华商网-华商报》独家提供搜狐体育 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