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探讨重庆体育未来发展之路 他山之石何以攻玉?

  引子 北京、上海、广州,这是国内公认的三大标志性体育城市。圈内公认的是,北京搞体育靠政府,上海则是游走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广州则几乎充满了市场色彩。

  “他山之石”的第二站,我们选择了广州。本报记者在这座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的半个月采访深有感触,在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数据面前,不得不承认广州人的“体育生意经”已经领先了一步。

  85亿,这是2005年广州体育产业的收入,2006年的数据广州市体育局没有去统计,不过从发展趋势看,跨越百亿大关问题不大。精明的广州人已经用惊叹号似的成功为我们证明:体育产业也是生产力。

  数字化广州

  “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主办权就是发展权”,这是广州体育人的座右铭。通过不断地承办体育赛事从而推动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广州从2001年至今不到7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温饱”到“中等发达”的转变。“在家门口能看NBA,不用出门看英超”已经成为广州人最引以自豪的一句话,而在精神满足背后更是蕴藏着每年体育产业创收85个亿的恐怖数字。

  赛事3年增长超越14年总和

  2001年,广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口号“到2010年把广州办成全国一流的体育强市”,2005年,为了办好5年后的广州亚运会,这个口号被重新修改,变成了“到2010年把广州办成全国一流、世界瞩目的体育强市”。在这样的明确目标指导下,广州从2001年到2007年共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体育大赛80多场,国际赛事50多项。2002年到2005年3年间,举办赛事的场次约为1978年至2001年14年来总和的4倍!

  2003年,中国与巴西的足球友谊赛在广州创下了5万人同时看球的全国球市纪录;2006年“梦七”驾临,3000元一张的普通票价至今仍是票房神话;在2007年,一场曼联的训练课被千余人挤爆,许多人在隔网相望时为偶像疯狂痛哭!

  在最近两三年来,广州承办全国性和世界性体育赛事的速度及密度更是大幅度提升,仅去年一年,他们就举办了包括多场中国国足热身赛、斯坦科维奇杯国际篮球邀请赛、曼联中国行等20多项国内外大赛,即平均半个月左右就有一项大赛在广州上演,这样的密度即使在中国体坛也是一项新纪录。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曾骄傲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试过一个星期内有四项国际性比赛在广州同时举行,这样的例子恐怕再也找不出来了。”

  

  一万场馆待四方赛事

  “东南西北中,办赛到广东”,广东电视台著名体育主持人程岗说:“其实最后两个字应该是‘广州’,因为广州集中了全省最多、最好、最先进的各类型体育场馆,这是他们能够不断接纳众多赛事的基础。”

  我们可以把2001年之后称为广州体育发展的“高速”时段,在这之前的2000年,广州只有六千个场馆,但这个数字到了2006年已经变成了10140个,增长率达到了52.1%。区县大型体育设施配置率80%、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率60%、体育建设娱乐场馆1000个。规划到2010年,以上数字分别为体育场馆12626个、大型设施配置率95%-100%、社区设施配置率95%(娱乐场馆暂缺)。光是为亚运会准备的、必须在2009年完工的新场馆就多达13个之多。

  “尽管这样的增长率会在2010年亚运会后有所减弱,但到了那个时候,广州市区的场馆数量、功能基本已经达到完善,可以满足任何需要了。”《新快报》记者刘勇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就拿足球比赛来说,从天河到越秀山再到奥体中心,如果我说国家队、国奥队、女足可以同时在广州市区范围内进行比赛相信没人会反对吧?”

  同场馆一样应该被视为广州承办体育赛事基础的是广州体育人口的比例。去年,广州体育人口达58.82%,全国领先,其中社会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2.49%。“这个比例应该还属于狭义范围内的,如果算上大范围的珠江三角洲和港、澳,这个数字真的无法统计,这几大地区人群对体育的喜爱的确给广州举办赛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方兴未艾的85个亿

  2003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广东省体育局联合省统计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共同进行了一次体育产业调查。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2002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总产值250.13亿元,增加值67.9亿元,增长率达17.4%,其中200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0.57%,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5%。

  这些数字在2005年统计时更加“恐怖”,单是广州,体育产业总收入8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41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广州GDP的0.8%!体育消费总额58亿元,其中包括体育娱乐服务收入27亿元、公共体育场馆收入1.8亿元、体育彩票销售额5.6亿元、体育用品消费额23.6亿元。充分反映出体育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中已经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了。

  面对这一辉煌的数字,率先提出“体育还能为国增利”理论的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显得既高兴又谨慎:“全球体育用品销售额是4000个亿,而且还保持着20%的增长率。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对于体育产业这个朝阳产业来说,我们是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啊!”

  理论化广州

  体育产业就是“赚钱”

  什么是体育产业?这是记者抛给广州市体育局长刘江南的第一个问题。对于这位在美国取得体育产业博士学位的局长来说,这个问题异常简单,但他的答案赤裸得令人吃惊。“我的一孔之见是:体育产业应该是区别于体育事业的,是指一切以体育为名义,利用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运作,以寻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人、事的集合体。”刘江南认为,体育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首先就应该在观念上引导大众,如果想要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理直气壮、赤裸裸地去挖掘体育效益”的理念。“这没有什么好掩饰的,我一直提倡这个观点,‘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体育产业既是最后一位,但同样可以把它看成是第一位。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如何培养群众体育,没有群众体育的根本,又如何培养体育市场,发展竞技体育?”

  事实上,广州在这三方面的和谐发展上早已经作出了表率。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他们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随着体育经济的不断增长,过去从未有过奥运冠军的广东省从2001年到2005年,共获得2项奥运冠军、32项世界冠军、17项世界青年赛冠军、45项亚洲冠军、74项亚洲青年冠军、290项全国冠军、156项全国青年冠军。

  

  政府只玩“空手道”

  但如何发展体育产业却有着根本性的问题,一项大赛所需要的启动资金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上千万,这笔钱政府是很难拿出来的,这也是打退许多雄心万丈的体育人的重要原因。

  “我们就是要摒弃这种伸手要钱的观念!”刘江南的话掷地有声,广州从2002年到2005年3年间承办的国际大赛37项,总运作费用需要4000万,但政府一共只出了1000万的启动费。以2003年中巴之战为例子,1400万的总费用,但政府只拿了150万启动资金;2006年梦七,运作经费达到1424万,同样政府出资200万。他所骄傲的正是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依靠政府出钱是行不通的,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政策,宏观上规划管理,提供服务。我们在这么多年来从没有一项赛事是政府出钱的,全部都是通过市场吸纳大钱!”也就是说,政府除了管理,就是玩“空手道”。

  刘江南为广州制定了“管办分离”的政策,多年来广州所承办的大赛,全部都是由体育局下面的各大协会负责“办”,体育局只是宏观管理、协助服务。分工的明确不仅缩短了必要的承办赛事时间,同时更加强了各大协会寻求市场、招商引资的能力,他很自豪地说,现在体育局属下的各大协会都拥有单独承办国际性赛事的能力。“我们运作梦七,从签订合同到开赛只花了20天,运作曼联中国行只花了23天,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对广州都是赞不绝口!”

  

  办赛三精 找钱三模式

  “精心组织、精打细算、精彩圆满”,刘江南把广州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各大赛事的原因归结成这三点。“很显而易见的三点,但我还是想向你仔细说明。”刘江南说:“精彩圆满是我们的目标;精打细算是对效益的控制力,各方面的费用必须考虑周详;精心组织则是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考验,关系着城市的形象。”

  如果说这三点是一个城市能够吸引大赛的重要因素虽不为过,但根本性的资金问题并不能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中巴大战广州体育局只从体彩资金里抽了100多万垫资,可剩下的1000多万从哪里来呢?“暂时股份制,那场比赛除体育局外我们找了两家公司合办,其中一家香港公司出了大钱,大家签订合同,按照出资比例来分配盈利。那天比赛一完,我们向国家纳税500万,然后分钱,体育局自己就盈利200万,你可以想象香港那边的数字了吧?”除此之外,刘江南还举出了两个吸纳资金的模式。一是传统的赞助商制,即我办赛事招商家冠名,在今年即将举行的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就已经出资400万冠名;二是收取管理费制,任何人、企业只要愿意、有能力都可以来广州办赛,体育局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管理,收取一定费用。“现在广州的大赛基本上都是依循这三种模式来吸纳资金,当然,无论是哪种模式,我们都会依照三精政策来办赛,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并非所有的赛事都能够盈利,广州也绝不是只盈不亏的“神话”。刘江南举了个例子,去年他们办了一个世界摔跤锦标赛,就由于项目偏冷,市场认知度不够而找不到冠名商。“但这毕竟是一个世界性的赛事,来的都是各个国家顶尖的运动员,他们对赛事的认可和对广州的赞美就是我们的‘盈利’!”刘江南的观点是,如果希望通过承办体育赛事来提高城市品牌,那绝不要畏手畏脚,“没有谁一来就盈利,起步总是很难的,但一定要坚持。通过承办一件赛事,城市的交通、治安、餐饮、旅游、金融、信息等各大行业都能够得到共同发展,这对城市经济不也是一种贡献吗?况且城市知名度从中得到的提升是无可估计的,无论比赛是盈是亏,城市是永远盈利的!”

  刘江南的办赛经验是,名牌的、群众爱看的比赛就一定要坚决去办。NBA、世乒赛、欧洲豪门、汤尤杯、苏迪曼杯,这些市场认知度较高的比赛根本不需要担心经济效益,也是群众爱看的,只有依靠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比赛才能培养市场,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还有一个目标没有实现,那就是NBA季前赛,广州正在积极争取下一届NBA季前赛的主办权。”

  有胆量才有产量

  古时候山西人被称为“在娘胎里就会做生意”,现在如果要评选哪个地方的人最会赚钱,或许很多人要指向温州,但就体育经济而言,我们不得不叹服广州人的本事。

  拥有美国名牌大学体育产业博士学位的广州体育局局长刘江南绝对是个人物。这位其貌不扬的地道广州佬肚子里头的生意墨水远远不是书本上得来的那么简单。就像他自己回首当初起步时的那句感触:爱拼才会赢。

  良好的经济环境,足够的政府重视,再加上火热的大众氛围,这是广州体育产业化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们重庆很多人眼中跟广州没法相提并论的关键。但在刘江南和广州体育成功的经验里,我们更应该提炼的精髓是两个字,“胆识”。

  没有胆识,刘江南不可能揣着150万就去揽一两千多万的活;没有胆识,广州体育就不可能自己断掉“皇粮”,反倒将蛋糕做大到一年创收80多个亿……有胆量才有产量,精明的广州人是真正将现代市场经济活学活用的典型。

  不管是上海人的“速度”,还是广州人的“效益”,我们感受到的两地的体育人有所为而无所不为的主观能动性。以同行为镜,可以验差距,相形见绌的重庆体育不能忘记两年前因为自己的胆小与田径黄金联赛失之交臂。所以如果还一味怨天尤人,把发展不力归咎于经济环境不好,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氛围不行的话,那永远都只能杵着拐杖蹒跚而行。

  “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广州体育的十六字经可谓字字珠玑,也是我们重庆体育发展的真经呀。策划 王印毅 吴德川 廖平本版专题稿件 记者 罗翔

(责任编辑:严国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