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特派记者 朱轶发自广州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图
77岁的蒂姆·博甘如今已头发花白。这位当年曾以队员、球队记者和美国乒协副主席“三重身份”见证乒乓外交的老人依然能够清晰地回溯每一个片段。
那些记忆中的画面
1971年,庄则栋(左)向科恩赠送杭州织锦。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在上海的一个人民公社参观。
1972年,以庄则栋(右)为团长的中国乒乓代表团访问美国。
国球,小小的乒乓球曾在很长时间以来承担着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殊使命。它包含着政治、民族情感、国家利益,有着那般深厚的质感,而37年前的乒乓外交则早已渗透在国球历史触觉中……
广州,第49届世乒赛的主办地,很少有人知道它在乒乓球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从容国团开始,广州是中国向世界冠军发出冲锋号角的地方,同样被人忽视的是37年前轰动世界的“破冰之旅”恰恰由这里开始。
37年来,中美两国“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一直在延续。昨天,当曾以运动员身份亲历当年这伟大一幕的李富荣、徐寅生和蒂姆·博甘一同见证李宁品牌签约美国国家乒乓球队时,这段一直精彩演绎的历史随着他们的回忆娓娓道来。
友谊因为这段历史更加深厚 从“小球转动大球”的那一刻起,中美乒乓球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毛主席曾说过"古为近用,洋为中用"。”37年前与中国的“邂逅”令蒂姆·博甘慢慢成了“中国通”,沟壑般的皱纹是乒乓外交数十年来渗透在他生活中的佐证,“我想我们就是毛主席这句话中的"洋"。”
如果说,博甘是“洋”,那么李富荣、庄则栋那批当年战绩彪炳的国手们也是传递友谊的火炬手。1972年4月12日,美国派一架波音707专机来到加拿大渥太华机场,专程迎接结束在加拿大访问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飞机上用中文写着“友谊飞剪号”,悬挂着中美两国的国旗。这是中美关系被历史割断了22年之后,中国第一个代表团到美国进行友好访问。亲历回访的李富荣至今仍然会自嘲当初的紧张,“当时觉得,美国人都有枪,所以很害怕。”
看着如今的好友回忆起当初的尴尬,博甘也笑着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其实,我刚到中国时也害怕会有拿着镰刀的农民来对付我们。”
恰恰是这样一个互相认识、互相了解的过程最终让中美两国人民消除了意识形态上的芥蒂。
随后的几十年中,李富荣、蒂姆·博甘这批“乒乓外交”的奠基人一直在促进着中美友谊的发展。“乒乓外交”不但成为中国历史中闪烁的名词,也不断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形式。
37年后,关于中美的乒乓话题又有了新的“延续”。在广州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又一次在世乒赛中。来自中国的李宁公司成为美国乒乓球队的赞助商,未来五年都将赞助美国乒乓球队的装备。
这一切或许是历史演绎的必然。
尽管曾经夺得9个世乒赛冠军的美国国家队早已不再辉煌,但无论是博甘还是李富荣、徐寅生,他们都能感受到“乒乓外交”哺育出的中美友谊之果,“当初历史选择了我们,现在友谊因为这段历史更加深厚。”
“我们只是恰巧出现在历史需要的场合” 当小小的银球旋转起来时,谁都看不清它的魔力。那个特殊的年代,恰好是乒乓球成就了中国外交的传奇。
1971年4月,上海动物园。一个15岁的美国乒乓球队员在观赏动物,随队来访的《生活》杂志摄影师也在一旁,当名叫乔治的美国乒乓球队员想一起拍张照片留念时却遭到了拒绝。摄影师的理由很直接:“去你的,我到这不是来拍你们的,我有自己的工作。”
77岁的蒂姆·博甘如今已头发花白。这位当年曾以队员、球队记者和美国乒协副主席“三重身份”见证乒乓外交的老人依然能够清晰地回溯每一个片段,“这说明我们只是恰巧出现在历史需要的场合下。”
这样的观点并不仅仅只局限在性格直率的美国人中,同样,乒乓外交的中方参与者徐寅生也无法拒绝历史的偶然性,“没有乒乓球这个媒介,中美迟早也要接触,只不过可能会晚一两年。我们很幸运,恰好被历史选择了。”
这样的幸运其实仅仅源于1971年4月4日,名叫科恩的美国乒乓球队员在参加名古屋世乒赛时错上了中国队的大巴,庄则栋大胆的对话与一幅杭州织锦打开了乒乓外交的大门。
6天后,美国乒乓球队抵达了广州,随后又把友谊的种子带到了北京和上海。与清华大学学生交流球技、驾乘当时还处于实验阶段的中国卡车……在北京和上海,蒂姆·博甘和他的队友们感受到了中美两国人民对友谊的向往。
真正诠释“乒乓外交”的,还是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接见。“周总理一直彬彬有礼,充满外交家的聪慧。”那是当时和周总理的合影,蒂姆·博甘依旧沉浸在当年的激动中。
即使在工人体育馆举行的中美乒乓对抗赛中,蒂姆·博甘也对中国人的友善有些措手不及。“全场观众都为科恩和我们欢呼,连对手也在比赛中让着我们。”说起这些,博甘哈哈大笑起来。
这些美国乒乓球队的队员都没有想到会扮演改变历史进程的角色。
1971年4月2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以美国乒乓球队在长城的照片为背景,配以《中国:新的格局》的文字、用《震撼世界的声音》为题对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乒乓外交进行详细报道。
从此中美两国20多年来的互不交往的坚冰被小小的银球撞得灰飞烟灭,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种充满体育精神的政治文化 张国庆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国际问题专家
37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美国乒乓球队的选手科恩“搭错车”,并与车上的中国队员携手拉开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并进而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发生在31届世乒赛上的这一幕,不仅成为了外交史上的佳话,也给此后许多国家的外交提供了一个新的通道,无论是发生在中美之间的棒球外交,还是朝美之间的“交响乐外交”,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其中,体育运动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引人注目。
就美国的外交利益而言,类似乒乓外交的做法,是一种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与信任感的重要的公众外交形式。如国务卿赖斯所言,当人们通过其他方式而非政府和政策去了解美国时,这是件好事。在她看来,靠政府做大量的事去改变和改善人们对美国的印象,不如大学、音乐家、艺术家和体育活动起到的作用。
而在这之后,则凸显了体育运动在美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人们怀念美国国父华盛顿时,他所具有的“男性力量和美的典范”便成了一种楷模式的人生教育,成为了后世美国青年的向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像在智力活动方面一样,华盛顿在体育锻炼方面也非常活跃,年轻时代就对跑步、跳高、拳击、掷铁圈和投棒等运动感兴趣,他的体格在襁褓时代就强壮有力。
在华盛顿之后,杰克逊、西奥多·罗斯福等美国总统都表现出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而更多的社会精英也都对体育运动兴致盎然。于是乎,人们会发现,在美国大学校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常常是运动员和具有运动员气质的活动家。这种氛围塑造出一种充满体育精神的政治文化,也使得许多政治家和企业家都对体育活动情有独钟,并将体育这种“媒介”运用到外交和社交中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这也反映出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亲和力。就乒乓球而言,这项风靡千万中国青少年的草根运动不仅具有广泛的号召力,也由于其简单易学而十分利于拉近人与人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选择了乒乓球寻求对华关系的突破,既有历史的巧合,也有对中国文化的一份尊重在其中。
而即将到来的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纪念日———则不仅对中美关系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而且对著名的乒乓外交更是一份继往开来的见证。在这个历史性的“破冰工程”中,乒乓球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令人津津乐道,而在奥运之年,人们也同样对“奥运外交”寄予了厚望。
国乒一局不失赢开门红 昨天,中国乒乓球男女队在广州世乒赛上都以3比0的比分毫无悬念地赢得了各自的开门红,倒是比利时男队对王皓球拍胶皮厚度的刁难一度令比赛处于停滞。赛后,大赛裁判长孙麒麟解释说,“王皓球拍中间的胶皮厚度不符合规定,由此对手提出了抗议,不过天气潮湿,微小的误差也在情理中。”
今日关注 10:00女团第二轮中国Vs朝鲜
16:30女团第三轮中国Vs克罗地亚
19:30男团第二轮中国Vs罗马尼亚
(责任编辑: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