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北京2008年残奥会 > 残奥中国军团 > 残奥中国动态

田径健将变残奥冠军 她在自行车道找到人生支点

  中国选手叶娅萍今天中午夺得北京残奥会女子自行车500米计时赛(LC1-2/CP4级)银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谁能想到,没有左小腿的叶娅萍几年前连坐自行车都会感到恐惧。

  叶娅萍曾经是一名田径运动员。

2000年,一次车祸夺走了她的左小腿。后来,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叶娅萍进入残疾人运动队。

  叶娅萍刚刚成为一名残疾自行车运动员时,心情极其复杂。她不愿生活在哀伤中,希望运动生涯能够继续。同时,伤残又让她感到极度自卑,害怕尝试全新的挑战,更不愿意在比赛场上公开露面,让观众看到自己残疾的身体。

  叶娅萍的教练施金凤说,很多残疾运动员在最初走上运动场时,都同叶娅萍一样,瞻前顾后、信心不足。

  培养残疾运动员,首先要让他们打开心扉,重获自信。残疾运动员初学骑自行车时,一般会有两个健全人在身边保护,施金凤说:“如果他们能安全、顺利地把自行车骑起来,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随后,他们才会主动去尝试骑得更稳、更快。”对于绝大多数残疾运动员来说,自信心的建立都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残疾运动员的训练、生活中,教练员的开导、鼓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施金凤记得,叶娅萍刚进队时,连去食堂打饭都躲躲闪闪。“因为怕见人,她们恨不得天天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施金凤回忆说,“我经常与残疾运动员谈心,告诉她们,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生活怎么可能有希望呢?虽然身有残疾,但那只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我要求残疾运动员树立信心,我对他们说,身体的残缺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有限的,残疾运动员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为了增强残疾运动员的自信心,施金凤专门从上海自行车队“借”来了几名优秀男运动员给她们当陪练。

  “他们来了之后,我们队的残疾运动员就炸开了锅。叶娅萍就曾说,我们怎么可能跟得上他们?”施金凤说,“我鼓励队员说,如果你们能跟上这些身体健全的男运动员,你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当然,我事先已经跟这几名男运动员进行了沟通。”施金凤告诉记者,“第一,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残疾运动员,她们吃的苦比健全运动员更多,要尊重她们。第二,残疾运动员的顽强精神是值得健全运动员学习的,要珍惜与她们相处的机会。”

  从一开始的扭扭捏捏,到后来学会与健全人融洽相处,在与健全运动员的合练中,施金凤的几个弟子一点点地找回了自信,尽管过程极其漫长。施金凤介绍说:“有些残疾运动员适应环境、恢复自信的能力很强,1年左右就能完全克服自卑和胆怯,但也有一些残疾运动员要耗时3年左右。”

  “这和残疾运动员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施金凤说,“中国残疾人事业在最近20年才得到高速发展,因此,很多残疾人的成长环境并不好,社会上对残疾人也有很大的偏见。尤其是他们的家长大都较为悲观,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残疾人的自卑感更严重,建立自信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残疾人运动队中,教练员的首要条件是爱心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和鼓励残疾人运动员,让他们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残疾运动员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才谈得上提高运动成绩。在北京残奥会上,激烈的竞争场面比比皆是,可见,残疾运动员对冠军的渴望并不亚于健全运动员。为了取得最好成绩,残疾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付出了远高于健全运动员的代价。施金凤介绍,“我们的训练方法和强度一点都不逊于健全人运动队。”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竞技体育的规律对于健全人和残疾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说到弟子在训练中的顽强,施金凤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拿叶娅萍来说,她没有左小腿,必须戴着假肢。残肢与假肢的接触面常常因摩擦而损伤、出血。由于假肢内部是一个密闭空间,汗水无法发散,一堂训练课或一次比赛后,叶娅萍假肢里积存的汗水都能倒满一个水杯。”

  施金凤擦着眼泪说:“我心肠一软,就想给这些队员放假,但她们都不愿放弃。我也知道,她们经常因为训练的严酷而哭鼻子,但第二天一早,她们又能准时参加训练。”

  作为一名既带过健全人运动队,又带过残疾人运动队的教练,施金凤说:“一旦残疾运动员有了自信,有了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挑战自我的决心,他们就和健全人一样勇于拼搏。所谓‘两个奥运一样精彩’,在我的理解中,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义。”

  本报北京9月8日电

  

(责任编辑:王昊铎)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金牌榜更多>>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