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北京2008年残奥会 > 北京残奥评论

新华社:同一轮明月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新华社记者肖春飞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辉遍洒北京城。

  灿烂月华之下,“鸟巢”气象万千,“水立方”如梦如幻,多少梦想,在此升腾……

  超越残缺 求人生圆满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当年,诗人李白困惑于宇宙之谜,感叹于人生苦乐。

  中秋之夜,北京残奥会的比赛在继续进行,没有比赛的残疾人运动员则欢聚残奥村。明月之下,多少个行动不便的肢缺者,感觉自己像在飞翔;多少个失去光明的盲人,心灵洒满清辉。他们以一己之残躯,努力去追求人生与心灵的圆满。

  在浩瀚宇宙中,人是如此渺小而又如此伟大。千百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对梦想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与“心魔”的搏斗,从未停止过对人格健全、精神圆满的企盼。

  很多年前,一个中国独腿小男孩一次次单足蹦着跃过支架上的木棍,没有教练,没有场地,甚至没有垫子--横杆下,只是一堆泡沫塑料。后来,他开始接受专业训练,1996年,他在亚特兰大残奥会上单腿跳过了1米92,一时震惊世界。这个人名叫侯斌,三届残奥会金牌得主,北京残奥会全球形象大使,9月6日晚上,他再一次让全世界震撼:凭借一根绳子,他竭力攀登39米,点燃北京残奥会主火炬。

  这是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的时刻,侯斌代表了所有跌入厄运之中然而并不屈服的残疾人,心存光明,自强不息,从命运的黑暗中挣扎出来。

  在自己新近出版的《什么造就了残奥冠军》一书中,侯斌这样写道:“在我心里有一处阴阳交界之门紧紧封闭着,那扇门锁不上,这常常让我感觉自己像在恐怖片里一样地活着,每天拼命训练、钻研,日行慈善,用满满的一切来战胜这些恐惧,证明自己有生命力。”

  恐惧、孤独、绝望……健全人很难理解一个残疾人遭遇身体残缺时的深切痛苦,而他们从命运的黑暗中攀爬出来、完成精神,又要付出何等的艰辛!

  北京残奥会,让世界看到了残疾人的意志与勇气,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看到了残缺身躯无法掩盖的精神的强健。

  38岁的朱建辉是一个重度脑瘫患者,如果不是体育,他不可能离开福利院出来参加硬地滚球的训练,并代表中国队出现在北京残奥会赛场上。中秋节这一天,他吃到了月饼。记者问他味道好不好,他竖起了大拇指。教练杨森说:朱建辉不会说话,只会用竖大拇指与小手指头来表示“好”、“坏”。

  杨森说,参加体育训练后,朱建辉变化太大了,身体灵活性与稳定度大幅提高,接触社会多了,人也变得开朗多了,不像以前那样内向与自卑。

  对残疾人来说,体育,如此充满魔力,让他们健康,让他们自信,让他们融入社会,体育,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这是超越躯体残缺的圆满生命。

  在中国残疾人体育刚刚开始的年代,条件艰苦,社会又存偏见,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曾经有一位不知名的盲人运动员,烈日炎炎下,他站在田地里,用借来的铅球练习投掷,他自己无法捡球,只能由年迈的老父颤巍巍地在烈日下往返,每当他投得更远些,老父亲便走得更远些……

  如今,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已得到长足发展,并在雅典奥运会上跃居金牌榜首位。但是,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史上,将永远镌刻着这位盲人选手与他的老父亲的画面。

  这轮明月,属于自强不息的残疾人。

  残健同行 众乐乐无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普照天下,可以让分散在千里万里之外的人们,心意相通,彼此祝福;一轮明月,普照心间,可以让互不理解、存在代沟的人们,打破心理障碍,融为一体。

  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但参加北京残奥会的残疾人运动员与为他们服务的工作人员,无法与家人团聚,但是在残奥会这个共同的“家”里,残疾人、健全人成为一家人,共写一个圆满的“人”字。

  领跑员的默契,让盲人田径选手在跑道上飞奔;志愿者的微笑,让残疾人运动员始终保持好心情;观众的热烈掌声,让赛场的每个人都深受鼓励、心情激动……正是健全人与残疾人共同努力,才使得北京残奥会精彩纷呈、感动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划分“我们”与“他们”的标准,比如贫富、民族、宗教、语言……如果没有残奥会,人们很难意识到还有“健全人”与“残疾人”之分;同样,如果没有残奥会,“健全人”与“残疾人”也不可能如此融合,最后归于一个共同的“我们”。

  残疾与人类历史相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残疾现象并不为社会公众所理解与宽容,残疾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悲惨求存,他们的命运,犹如当年盲人阿炳在《二泉映月》透出来的极度悲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明月依旧,世事沧桑。仅仅在二十多年前,中国残疾人还被称作“残废人”。从“残废人”到“残疾人”,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改变的,不仅仅是称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残疾人命运得以改观,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残疾人命运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政策设计、就业安置、社会保障,还是公众心态的变化,占中国人口的6.34%的8300多万残疾人,正在切身感受国家经济大发展以后随之而来的人文进步。

  中秋这一天,北京城里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道,与残奥会赛场内外浓烈的奥运气息,交织在一起;在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向残疾人送爱心活动。

  这轮明月,普照四川地震灾区,这片曾经疮痍满目的土地,正因为爱心而充满希望。许多人因为地震而致残,但他们并不孤独,北京奥运冠军来了,姚明来了……参加北京残奥会的一些优秀运动员,更以自身经历来鼓励灾区人民。在汶川大地震发生4个月后的9月12日,完全生活在黑暗中的李端夺得了北京残奥会男子F11级三级跳远冠军,他说,他要把残奥会金牌带去四川,让那些在灾难中致残的人们摸摸“金镶玉”,感受生命的力量!

  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地震重灾区北川的折翅“小天鹅”李月坐在轮椅上起舞,伴舞者则在手上穿上舞鞋,当作李月的“腿”。这一刻,世界看到了中国灿烂的人性光辉。

  这轮明月,属于共克时艰、迎接辉煌的中国人!

  四海一家 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北京残奥村网吧,工作人员胡琳教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用汉语念这首中国古诗。

  网吧里充满了中秋的节日味道:电脑桌面全部换成了喜庆的中秋画面;四处悬挂一盏盏小巧的红色宫灯;北京传统手工艺兔儿爷琳琅满目;外国运动员、教练员和他们的家属簇拥在一个小桌子前,开心地等待着中国的书法家在一个个红灯笼上写上他们的汉语名字……

  胡琳给外国运动员讲兔儿爷的传说:“古代有一年中秋,发生了瘟疫,月亮里的玉兔就下凡到人间,派药施救,人们为了感谢兔儿爷,就塑像纪念。兔儿爷,代表中国人对平安、健康的祈祷与祝福。”外国运动员听得津津有味,对赠送的“兔儿爷”爱不释手。

  胡琳说,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残奥会,世界各国的运动员都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9月10日教师节时,中国志愿者在折扇上给外国运动员写上他们的汉语名字,并教他们读《论语》。

  北京残奥村新闻发言人邓亚萍说,残奥村也是“世界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都渴望在这里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习俗。恰逢中秋传统节在残奥会举办期间来临,“我们也很愿意本着平和的心态,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北京残奥会,都在北京给世界各民族之间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沟通的盛大节日,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此完成了激情对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建设的奇迹,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如果说,2007年10月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显示了一个大国的经济自信,那么,同一年底,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佳节确定为全国法定假日,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长卷”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华灿烂文明,令世界惊艳;北京残奥会上,与其“美丽邂逅”的中秋节,则让四海宾朋,为寓意团结、团圆梦想的中秋节而心感温暖。

  人类如果没有梦想,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自从有人类历史,战争、流血、欺骗、谎言、疾病、饥饿就像影子一样缠上了这个世界。人类活下去的勇气来自于,不管在什么样的黑暗和艰难中,从来都不能停止追求和平、真爱、诚实、健康、富足的梦想的步伐。

  跟奥运会一样,残奥会其实也是因反战而生--当初设立残奥会之起源,就为二战伤残老兵通过体育实现康复与融入社会。现在,我们共处的这个世界,仍然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在北京残奥会上,一些参赛运动员,就是因为战争而致残……

  无论是残奥,还是中秋,不同种族创造的灿烂文化成果,如今越来越让全世界人民——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不分国度——共享。

  世界虽然残破,但人类梦想,犹如仰望这轮明月,盼团圆、祈平安,渴求生命圆满,不会有战争与暴力,将生命从渴望团聚的亲人身边夺走。

  “隔千里兮共明月。”中秋之夜,不论千里万里,北京残奥会让世界见证:同一轮明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一轮明月,属于我们共处的这个世界!

  

  

(责任编辑:starwind)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金牌榜更多>>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