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是残奥会金牌最多的一天,共产生了56枚。在这个花好月圆的佳节里,残奥会因为喜逢中秋而充满温馨和快乐,中秋圆月也因为残奥会的举行而更加团圆、美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残奥会五人制足球赛中国队昂首挺进决赛,他们是黑暗中的舞者,他们以精湛的球技和不屈的精神,给健全人的中国足球好好地上了一课。看过比赛的观众就知道,盲人足球比赛中的对抗力一点也不比健全人足球比赛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们却以顽强的表现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背后是什么?是对盲人足球运动员自强不息精神的赞赏和尊重。
13日女子200米T36级别比赛中,德国姑娘尼科莱齐克夺得了一枚银牌。年仅19岁的她在接受采访时说:“体育有助于我身体的康复,提升了我对未来的自信心。”其实,不独在赛场上,在生活中,他们何尝不是这样。与健全人相比,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些事情,很轻松的一个动作,他们却要付出很多。可贵的是,他们没有退却,敢于迎头而上,用自尊和自强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可以说残奥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是人类自强不息精神的完美表现。
竞技体育的魅力不但有实力的高低,还有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残奥会比奥运会更接近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自强意识。尽全力拼搏,挑战个人极限,残疾人竞赛将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是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残奥会比赛的目的所在。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从残疾人身上学习拼搏精神,学习自强意识,而这些恰恰是当下很多人特别是孩子所缺少的重要素质。
与残疾人相比,很多健全人犹如温室中的花朵一样,根本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更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不如以前,吃苦精神也越来越差。在顺境中长大的一代,很难想象到残疾人在运动场上、在生活中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而缺少了这些人格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显得不够自信,不能从容处置。这对一个民族来说,不是件好事。
尊重残疾人,从他们身上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素质,残奥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我们还在扪心自问:残疾人竞技是属于励志式的重在参与?还是还原竞技的本来面目?那些英雄的残疾运动员已经替我们作了回答:他们的表现真正体现了竞技体育的精神。
北京残奥会女子70公斤以上级盲人柔道冠军、中国选手袁艳萍和女子44公斤级举重冠军、中国选手肖翠娟作为"残奥明星"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08-09-11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