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北京2008年残奥会 > 北京残奥各界

无腿英雄走出自立之路 袁殿华:追求人生新高度

    伴随着第13届残奥会熊熊燃烧的圣火,一场场彰显拼搏精神和坚强毅力的竞赛,在北京激情上演。

    而在山东省东明县,一位失去双腿的军人悲壮而执著的人生竞赛,早已拉开帷幕。

他就是一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臣袁殿华——一位战场上的英雄,生活中的强者;一位永不言败的战士,一位默默奉献的老兵!

    身残志坚 永不放弃

    1983年10月,17岁的袁殿华怀着梦想走进军营。由于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不到一年他就荣获4次嘉奖,并被任命为侦察班长。

    1984年,袁殿华随部队执行军事任务。在一次战斗中,他为救战友不幸踩响地雷。昏迷7天7夜之后醒来,袁殿华再也没有看见自己的双腿。

    1987年,袁殿华退伍了,拖着残缺的双腿,也带着一身的荣誉。每月按时发放的优抚金,再加上妻子的精心打理,袁殿华一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但骨子里流淌着军人血液的袁殿华,不甘心安于现状。“残疾的是肢体,我的心灵世界是完整的,我要在另一个战场上追求人生新高度。”他说。

    那时,自主创业开始成为一种潮流。袁殿华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酱菜店。他们诚信经营,生意十分红火。

    可没想到,1990年6月的一天,袁殿华家中突然起火,大部分家当被大火烧毁,来家中做客的一位战友也不幸被烧成重伤。袁殿华夫妇四处借钱为战友治病。

    为了尽快还债,袁殿华只好拖着伤残之躯,和妻子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到大街上卖水饺。反复思索后,袁殿华决定到外面去闯一闯。1991年,他带着从妹妹那里借来的2000块钱,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为一家企业推销劳保用品。

    他拖着沉重的假肢,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就这样,袁殿华在上海一干就是5年,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推销员。

    1996年年底,袁殿华从上海回到家乡,他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县城盖了一栋二层小楼。“现在咱们终于可以喘口气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了。”那些天,妻子井爱红非常高兴。

    可这样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天,袁殿华又坐不住了。他先后承包过鱼塘、批发过蔬菜、承包过工程。

    2000年春天,在西藏拉萨市政府工作的一位同学邀请袁殿华去旅游。可袁殿华的心思并没在游玩上,他想的是如何在“世界屋脊”上开创一番事业。

    袁殿华看到当地气候条件恶劣,搞苗木绿化的很少,便决定在拉萨开一家苗木绿化公司。然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内地运来的首批苗木,移栽后大部分枯死了。

    “成活率连1%都没有,你还是放弃吧!”老同学劝袁殿华就此罢手,免得血本无归。

    “只要有0.1%的希望,我就不会放弃。”袁殿华倔强地说。最终,他成功摸索出了“断根育苗法”,使移栽的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解决了困扰当地政府多年的高原沙化难题。此外,他还把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移栽到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填补了西藏没有银杏树的空白。

    从此,袁殿华的苗木绿化公司名声鹊起,业务源源不断。

    战友情深 携手致富

    2005年年底,袁殿华从西藏回乡探亲,看到一些伤残战友因单位效益不好纷纷下岗,生活十分困难,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天,袁殿华去看望伤残战友袁榜山。看到他家生活困难,就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给他。没想到,袁榜山拒绝了。他说:“你给俺钱,给俺东西,钱总会花完,东西也有用坏的时候。像俺这种情况的战友,也不止一个。你要真心帮俺们,就回来带领大伙儿一块儿干吧。”

    没多久,袁殿华便从西藏高原回到故乡,来到战友们的身边。2006年11月26日,在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正式开工。

    办厂的各项筹备工作千头万绪。袁殿华拖着一双残肢,整天四处奔波。厂址是一处废弃的村支部院子,积水30多厘米,杂草丛生,破旧不堪。袁殿华自己动手除草、铺路、填坑、拉线、送电,一干20多天。

    厂子虽小,但福利企业证书、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证件一个也不能少。不知跑了多少楼梯、流了多少血汗,厂子终于建起来了。可是,问题又来了。厂里的伤残军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不懂技术,学新东西很难。但袁殿华始终不离不弃,终于使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目前,福利厂已接纳残疾人员30余名,下岗退伍军人30名(其中伤残军人22人)。他们生产的手套、拖布、防护帽、工作服等劳保产品陆续投放市场。

    共享创业 苦中有乐

    “身残不丢军魂,自救就是爱国。”走进袁殿华的福利厂,这两行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但是,与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相比,袁殿华的福利厂还只能算是一个手工作坊,利润也微不足道。

    “赚钱多少并不重要,战友们在一起创业再苦也快乐。”在袁殿华和他的伤残战友们眼里,这个简陋的福利厂,不仅是他们辛勤汗水的结晶,更是他们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我们又找到了当兵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部队,袁殿华就是我们的班长!”今年50多岁的张铁锤,在一次部队施工中失去了右臂,家中有3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来厂里之前,苦闷的老张常常一个人躲在家里抽闷烟。

    “在这里不是因为我赚了多少钱,而是找到了归宿,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张铁锤有说有笑,性格也开朗多了。

    逢年过节,袁殿华总要买上一些花生油、面粉、大米等生活用品,到生活困难的伤残战友家里去看望慰问。谁家有了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

    袁殿华感动着战友们,战友们也感动着袁殿华。

    赵洪彪,六级伤残军人,在县新华书店工作,月收入1000多元。听说袁殿华办福利厂,资金周转困难,就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两万元钱,亲自送到厂里。

    “一分钱不赚,我也心甘情愿。”退伍军人任中峰带着两万元钱加盟福利厂,至今没领过一个月的工资,但还是天天来上班,还将他的一辆面包车无偿提供给厂里跑业务。

    井爱红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福利厂的效益开始滑坡,利润微薄。在内蒙古拥有两家企业的二哥袁殿君得知情况后,劝弟弟放弃这个厂子,去内蒙古替自己管理一个企业,但袁殿华婉言谢绝了二哥的邀请。

    “我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安置更多的伤残军人和社会残疾人,因为他们渴望得到一份工作,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只要这个厂在,他们就有希望。”袁殿华对记者说。

    袁殿华的路一定会越走越远,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实有力,每一步都浸透着毅力与真情。

(责任编辑:李林蔚)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金牌榜更多>>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