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昨日某报报道,体育总局与足协正在酝酿一场重大改革:在未来的中国足球联赛中,让各地方体育局取代现有的投资商,成为各俱乐部的主体,使足球逐步回归举国体制。
对于体育总局来说,让足球联赛重归专业体制的想法从奥运会结束后便已产生。
从1994年到2008年,细数一下曾经出现以及现在仍活跃在联赛中的足球俱乐部,其实没有一家可以真正被称为职业俱乐部。大到国安、鲁能,小到建业、绿城,没有一家俱乐部可以完全摆脱行政干预,也没有一家俱乐部可以不依赖地方政府的帮助与政策支持。
本赛季的辽足实际上就是双轨制的产物。由于球队运转资金捉襟见肘,辽宁省体育局进一步介入俱乐部运作,并成为了俱乐部的最大股东。这样,辽足已基本脱离了职业化属性,向着原有的专业体制又倒退了一步。但由于俱乐部仍拥有企业的投资,因此,辽足也并未完全回归专业化,而是以一种四不像的面貌出现在今年的联赛中。但省体育局的介入虽然让辽足得以勉强维生,却很难阻止其职业化以来的第二次降级。
再看看武汉光谷俱乐部的退出。当初,在决定退出之前,光谷集团领导征求了武汉市政府的态度,如果没有得到高层授意,投资人绝不可能擅自作出退出的决定。从中,不难看出中超俱乐部与各地方政府的关系。如果是一家完全职业化的俱乐部,退出与否根本不用征求别人的意见。
衡量职业俱乐部的标准是什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最起码的标准。但在中国,没有一家俱乐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管理与经营方面,各俱乐部除了要听从投资人的意见外,还要顾及更高层领导的意思。
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在足球联赛最火的那段时间,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各地方形象工程的代表。为了让球队在联赛中取得好成绩,地方政府往往会给予大力支持。想想那些曾经在联赛中夺得过冠军的球队,哪个不是在资金与政策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极大支持。
因此,从自身性质分析,中国没有一家真正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在职业的外壳下,其内在实际上仍停留在半职业半专业体制的层面。虽然与专业体制时期相比,职业化后足球参与者的收入要高了很多,但俱乐部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双轨制”其实一直都存在。过多的行政干预,让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在过去的十几年来一直空有其表。
元老声音
马克坚:改革方向没有错
去世前,马克坚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对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见解:
记得1994年甲A开幕式在成都举行,一举冲破了中国足球长期沉闷的局面,我心中也备感欣慰。但现在反省,觉得对“一步到位”理解不够全面。李铁映说,要搞就搞最先进的模式,伍绍祖也讲,思想要解放、胆子要大、步子要快,边改边总结经验教训,即使“改”得不好,再改过来就是了,反正足球已经烂透了,“死马当活马医”。这些都是指导性意见应该没错,但在具体实行和操作中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准备不足,观念模糊,仓促上阵,直接将国外职业模式立马套在中国足球头上。职业足球的精髓是什么?很多人都没有弄清楚。
第二,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分阶段运作程序。现在看来,“足改”有点像修房子,设计施工图不完整,边修边改,最后有点“四不像”。比如我们应用五年时间启动试验阶段,五年稳定阶段,十年之后进入发展阶段。整个设计蓝图是不清晰的,有点一哄而上的感觉,不利于联赛的规范和俱乐部建设。
第三是缺乏对“国情”和“足情”的考虑。国外职业足球发达国家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从体制、人文环境、经济秩序都有强烈的“国情”特征。“足情”就更不必说了,别人是经历120多年的发展才逐步建立了今天的模式和经济水平,我们想一夜之间赶上去,根本是不现实的。
但有一点我始终坚持:第一,足球改革的方向没错,不改革,中国足球永无出头之日。第二,通过争鸣,再结合15年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职业足球发展之路,探索一条按现代足球发展规律之路。按现在最流行的话来说:“要有科学的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但足协至今没有举行过相关的大型“研讨会”。
杨祖武:中超
无职业俱乐部
中国没有一家真正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的俱乐部正处于从专业体制向职业体制的过渡阶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我们的俱乐部都还远远谈不上职业。不管是球员、俱乐部还是管理者,都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职业化。
什么是职业俱乐部,最起码的应该自负盈亏吧!但现在谁能做到?有很多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首先,现在的市场还养不起一家俱乐部。还有就是行政干预,你说要是完全职业化了你把足协放哪?我也不是说行政干预不好,但这确实不符合职业联赛的规律。
我们从1994年开始职业化改革,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完成真正的职业化。这其中有许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职业化。有人说职业化不好,没把足球水平搞上去。我不知道回归专业体制的说法是真是假,但如果真的那样,我想也不是一种明智之举。中国足球现在存在很多问题,但在改革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要回归专业体制,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样会出现新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考虑如何解决职业化道路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一切回到以前。
专家观点
金汕:缺乏可行性
如果足协真的做出将俱乐部收归各个地方体育局所有,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经过十几年的职业化改革之后,我们并没有看到成果。而从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所展现出来的优势来看,举国体制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而且,从足管中心的角度来说,足球的发展是需要看大赛成绩的,所以举国体制也是一种办法。
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足协和体育局仍然属于强势,相比之下俱乐部有些弱势,废除职业化将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执行,中国足球将回到20年前。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措施在地方进行推行必定会有很大阻力,像鲁能这样的国有企业还相对好一些,而力帆这样的私企,地方体育局与俱乐部所有者之间的谈判会进行得十分艰难。因为这牵涉到物权法的问题,毕竟一支球队的球员可能会价值几千万,体育局是否有能力收购球队,这还是一个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体育职业化的试验田,足球最先开始改革。如果真的让中超重回举国体制,那也就标志着职业改革的一次失败。
对比
CBA坚定职业化道路
CBA现有的成员俱乐部自身运行模式各不相同,任何一家都不能与地方体育主管单位完全脱离关系,大部分与当地体育局或体工队合建各级梯队,并签有协议,成年队在联赛之余要代表地方队征战全运会。
协议之外,绝大部分俱乐部对自身的经营和建设有充分的决定权,而通过联赛委员会的形式,各俱乐部对联赛重大事宜也有决定权。
2004年出台的以打造世界级联赛为目的的“北极星计划”得到了各俱乐部的认同,俱乐部与篮协在联赛经营方面成为绑定的利益共同体,均希望通过经营联赛而盈利。CBA综合考虑球队梯队建设、硬件条件和市场潜力等因素来接纳新球队,而不是单纯看成绩。按照规划,在接下来的4年中,CBA联赛将逐步实现股份制运作,组建股份制的职业体育联盟,篮协与俱乐部共同参股,共同拥有联赛的产权,并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
·欧冠决赛盘口解读 巴萨赢面稍大 |
·段暄 |拜仁大投入这次是动真格 |
·徐江 |高洪波另类图片大派送 |
·孙贤禄 |高洪波组队思想值得赞同 |
·颜晓华 |科比队友什么时候可支持他 |
·冉雄飞 |老聂的嘴和山东鲁能的腿 |
·马寅 |陈忠和离开女排的日子 |
·陈书佳 |谢杏芳被叫阿姨 |
·张斌 |一场人和猫的伟大比赛 |
·马晓春 |俞斌的棋王是谁封的? |
热点标签:NBA 姚明 火箭 易建联 杜丽 CBA 郭晶晶 王治郅 刘翔 殷铁生 郎平 全明星 麦迪 于芬 欧冠 弗老大 年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