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奥运奏响全年主旋律 反兴奋剂斗争硝烟弥漫
新华社记者马向菲
奥运会的影响波及2008年大部分时间,“零容忍”的口号不时见诸报端。刚进入2008年,反兴奋剂战斗的硝烟已经充斥在空气中。
增加检查数量和力度的结果是奥运会前爆出一件又一件令人瞠目的集体用药或者名将落马的丑闻。
奥运会开幕前被堵在北京之外的就有39人之多,保加利亚举重队、希腊举重队在本国的自查中“全军覆没”,俄罗斯7名女子田径高手,其中既有雅典奥运会奖牌获得者,也有世界室内锦标赛冠军,因为被怀疑偷换尿样而无缘北京。罗马尼亚、意大利、美国等纷纷开出罚单,中国频出重拳,将两名违规的国家队运动员终身禁赛,教练遭到终身禁教。
北京奥运会上反兴奋剂乐章奏响最强音,创造多个奥运会纪录:4770例检查,数量奥运史上第一,比雅典提高32%。第二,赛前检查最多;第三,检查范围最广,个人项目前5名外加两名随机抽取的运动员都要接受检查;而且运动员第一次被要求报告自己在奥运会期间的行踪信息。另外,从今年7月开始,如果某位违规运动员受到禁赛6个月以上的处罚,就无法参加下届奥运会。更加有威慑力的措施是将样品保存8年,一旦有新型、先进、可靠的检测方法诞生,将随时重新开瓶检测。
种种努力结出了果实。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高兴地看到他赛前根据数学方法推算出的“估计会有40例”的预言落空,目前由国际奥委会主持检查的兴奋剂阳性数字是9例。
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本月宣布,因为获得了新型促红细胞生成素CERA和胰岛素的检测方法,将从明年1月开始陆续重新检测部分血样和尿样。对此罗格表示,还会有更多的违规者随着新方法的使用而落网。
全世界对于反兴奋剂斗争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奥运会女子山地车金牌得主、德国选手扎施皮茨说:“站在领奖台上,我真的很想举个标语,上面写着"没有兴奋剂,一样可能"!”
“使用兴奋剂是欺骗行为,动摇体育运动赖以生存的根基”的概念借助奥运会东风吹进人们心中。
世界范围内打击兴奋剂的舆论环境的转变,并没有让罗格盲目乐观。他一再警告,打击兴奋剂是一场永远也不会落幕的战争。
“没有禁药的体坛就像乌托邦一样。全球有4亿人从事着体育运动,但是地球上却没有4亿个圣人。体育中出现服药就像社会中出现犯罪一样,”罗格说,“人们总是需要警察和法官,需要监狱和法律。”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主席法赫伊说过,进入2008年,世界范围的反兴奋剂向前迈了几大步。反兴奋剂机构与医药公司以及认证实验室的科学家紧密合作,互通有无。法赫伊说,现在甚至有的新药还没有上市,检测方法已经问世。
10月份,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宣布与国际刑警组织正式开展合作。法赫伊有信心地说,也许实验室无法检测出全部禁药,但通过调查获得可靠证据,一样可以抓出违规者。
美国前短跑明星琼斯160多次药检全部过关,但她购买禁药的证据确凿,在强大的法律压力下,只能认罪,今年9月刚刚服完6个月刑期。这个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说明打击兴奋剂的手段日趋多样化,惩罚也不限于体育领域,也显示政府和执法机构介入以及法律的威力。11月,同样从来没有阳性结果的美国前奥运会冠军蒙哥马利也在服刑期间坦白了使用禁药的过往,并交回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的金牌。
“今年一系列通过调查而处理的兴奋剂事件足以证明,我们的反兴奋剂斗争进步极大,各国政府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反兴奋剂领域。”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新闻官唐兹说。
兴奋剂的存在腐蚀了人类社会发展重要道德基础之一:诚信。牙买加新星博尔特北京奥运会两破男子短跑世界纪录后,记者每天都在追问国际奥委会是否查出些什么。当这一幕发生在本应展现人类挑战自我、展现公平的圣地时,难道不是奥林匹克的悲哀、体育运动的悲哀?
体育界兴奋剂泛滥也让青少年深受其害。从事体育运动的大多是青少年,而体育明星是上亿青少年体育迷的偶像、榜样、追随的目标。但滥用兴奋剂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令青少年形成了通过欺骗可以获得成功的错误价值观。
反兴奋剂斗争绝对不只是抓出几名违规者、研发新的检测方法那么简单,它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是一场道德的战争,不仅仅为体育,也为人类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