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08年因奥运会而绚丽辉煌相比,2009年的体坛,很可能会因变革而被载入史册。
世界体坛自不待言。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从2008年岁末开始,全球体育已在苦捱寒冬。一向以“烧钱”著称的F1面临断灶,财大气粗的达喀尔汽车拉力赛背井离乡,就连伦敦奥运会都深陷筹办危机之中。
裁员、退赛、解约……将成为2009年国际体坛的关键词。
与动荡中的国际体坛相比,中国体坛将在激战全运会的风风火火中,潜伏变局。人们呼唤多年的体教结合和职业化改革,在“后北京奥运时代”的第一年,很可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事实上,去年底,中国体坛的职业化改革已有加速趋势。中国女网的四位当家花旦:郑洁、晏紫、李娜和彭帅,在交纳8%至12%的个人收入、无条件参加国家队赛事的前提下,可以享受教练自主、奖金自主、参赛自主的充分自由。这一被媒体称作“单飞”的崭新模式,揭开了中国网球职业化的大幕。随后,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这一“国球”着力打造的联赛品牌正式“下嫁”央视,后者将在未来三年间全面参与乒超的运营工作。真正动员起家庭、社会和其它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体育,无疑是职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与之相呼应,在中国新一轮奥运备战周期中,也开始迈出变革步伐。2008年12月8日,率队夺得北京奥运会银牌的韩国外教金昶伯不再担任中国女子曲棍球队主教练,双方长达9年的合作戛然而止。他的离去标志着中国体育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大幅降调。目前,在征战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38名外教名单中,续约的仅有击剑项目的鲍埃尔一人。
今年的全运会,同样是中国体坛变革的重要观察点。2005年十运会时已经提出“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今年全运会更提出“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口号,目的只有一个:让体育竞赛从狭窄的金牌象牙塔中突围而出,回归大众,为提高国民体质服务。
毋庸置疑,在“后北京奥运时代”,体育正在悄然回归本位。变革,也因此成为我们观察2009年体坛的重要风向标。 赵晓清
(责任编辑:宋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