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国乒虽然目前独霸世界,但我们的一线绝对主力岁数比较大的还有好几名,如果我们再不给新生力量合理的公平竞争的空间,我们的老将受到外国选手的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马琳/王励勤0-4不敌日本的水谷隼/岸川圣也,这绝对不是偶然。
是谁把成材周期拉长?
如果你翻阅1999年以前国乒的世界冠军的年龄,你会发现当时他们都非常年轻,甚至不少天才型球员获得世乒赛单打冠军的时候还不满20岁。而1999年以前的一线主力国手,一般到了25、6岁就会淡出一线。而目前国乒男女线的中坚力量,张怡宁、王皓还正处于自己统治时期的“巅峰”状态,像马琳这样28岁才获得奥运冠军、王励勤这样31岁还杀进世乒赛男单决赛,在国乒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国乒男线在刘国梁、孔令辉双子星时代后期,就发现了当时难以找到17、8岁、并有实力立即顶上来的好手。关于马琳、王励勤二人大器晚成的传说,从他们出道时候起就在被传诵。王皓在雅典男单决赛中的意外失利,再次加剧了国乒男线绝对主力成材周期拉长的现状。而2004年之后国乒又面临备战在家门口举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本应该早点出现在重要舞台的马龙、许昕等后辈新人,不得不再次延缓了冲到最前线的时间。
老将组合被爆冷属正常
国乒在世界乒坛的地位的确很高,但今天这场双打比赛的结果表明,我们如果还是一味倚重老将,关键时候就容易给我们的对手创造更多的爆冷机会。马琳、王励勤的个人能力和技术的确非常高,但新老更替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国乒教练组不在新人的挖掘和培养方面多下功夫,光靠几个老将打主力是很危险的。
其实王励勤、马琳都是上月横滨世乒赛进入了男单四强的选手,但精明的韩国人、日本人已经发现了我们的软肋,因为四个人尽管都是中国队的,但只有马龙一个勉强算是个年轻人。如果四强里不仅有马龙,还有许昕或者张继科,相信国乒男线给大家的印象会更强。
关于王励勤该不该获得外卡参加世乒赛的讨论,在横滨世乒赛前就争议比较大。但客观的事实是,球员个人希望继续打球的强烈愿望,与国乒长期发展规划比,似乎后者应更侧重一些。这些年为了培养这几员老将,邱贻可、郝帅、陈玘等潜质不错的中生代球员,客观上做出了不少牺牲。
水谷隼/岸川圣也已经在最近几年的比赛中,在对阵中国队组合时多次证明了自己。球场上是有输赢,如果在大多数比赛中我们都能选择年龄结构与水谷隼/岸川圣也,类似的国乒组合与他们对阵,似乎更符合球员成长的客观规律。(搜狐体育 红星耀)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