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记者握手时,张兆旭说:“幸会。”回忆起中学老师得知他去体校练篮球时的表情,他用了一个形容词:“错愕”。彬彬有礼,谈吐大方,在这个21岁的大男孩身上,名校背景和篮球天分协调而生动。
在张兆旭的经历中,上学与篮球并未冲突。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此次担任中国大学生游泳队领队。在他看来,大运会也改变了对“体育生”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这些孩子的涵养和见识都很好,从奥巴马到金融危机,我们有很多话题。”
徐飞自己的孩子从小学钢琴,作为一名家长,他的想法有一定代表性。“学钢琴对孩子的素质培养有好处,一级一级考上去,未来可以预见。但是体育只有一个冠军,如果练不出来,未来靠什么安身立命。”
钢琴还是篮球,对于中国孩子的成长来说,蕴含着不同的符号意味。钢琴可以日日习练,受益终身。但如果去体校打篮球,也许就难再回归“普通教育”的轨道。在一些传统观念与现实考量的作用力下,钢琴还是篮球,本应是与孩子快乐成长兼容的选项,被过早贴上了人生发展方向的标签,挤上了非此即彼的独木桥。
没有人可以否认体育对孩子成长所具有的积极意味。不过,现实中经久不衰的钢琴热似乎更能说明家长的选择。如果从促进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角度衡量,音乐与体育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但现实中泾渭分明的培养体系与一些狭隘的成才标准,使体育中所蕴含的教育属性被淡化,焦点被过多集中于“争金夺银”的目标上。
让体育回归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大运会赛场上的“张兆旭们”正提供着这样的例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