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备战比奥运会难吗?”记者在混合采访区见到已脱下电子护具的全运会跆拳道项目女子49公斤级冠军吴静钰。
“难。比奥运会难。”吴静钰坦诚。
“为什么?难在哪儿?”记者追问着。
“全运备战不像奥运会那样专注,中间还有一些活动,而且奥运会后我总是第三名或者没有名次……我曾经想过要放弃,但是,不行,我知道我要参加伦敦奥运会,我必须顶住,必须坚持。
北京奥运会还没结束,吴静钰的恢复性训练已经悄然开始了,国家队队委会和主管教练王志杰为他设计了一套恢复方案,在她参加活动之外进行。
“吴静钰的能力很强,没法与她相比。”这是记者采访中教练员、对手常说的一句话,这里说的能力仅是指身体素质的能力而非综合能力。技术呢?“她的击头很厉害。”这是仅有的一句有关技术的评价。想当年吴静钰是以一个女子跆拳道选手全新的技术流派亮相的,是从何时开始她变成了一个技术单调的选手?“吴静钰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感觉,奥运会前的她在比赛场上的感觉比现在要好得多。”老对手蒋梦菲直言不讳。
据记者了解,吴静钰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就被频繁的社会活动所缠绕,训练并不系统。用王志杰的话讲,好不容易练到一个高度,还没来得及巩固因为活动不得不中止,三两天后归队一切又得重新开始。跆拳道是个精雕细刻的技术活儿,不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磨成“绣花针”。备战时间就比其他选手晚,再加上训练不系统,难怪吴静钰险些在全运会预赛上被淘汰出局。据了解,吴静钰接到活动通知多半是临时性的,并未与训练相结合,破坏了其训练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也许这也是她烦乱和迷茫的根源。
“原来的那个我去哪里了?我只想找回原来的自己,现在我感觉逐渐找到了,但这与全运会冠军无关。”吴静钰第一次在媒体采访时没有笑容的回答,第一次语序有些凌乱。
奥运冠军是靠扎扎实实的训练产生的,不是撑门面、提高知名度的花瓶,请给奥运冠军一个适度的空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