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这是新中国派代表参加的首届奥运会。 |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入场。 |
本报记者 季 芳
体育产业在新中国体育60年历史中算是一个新生词,近年来,这个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如今已初具规模。其间,不断有新词汇在这一领域出现,一时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些词汇,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仍在流行,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以不同角度记录着体育产业在中国探索发展的点滴。
“梅花”运动服
一身普通的运动着装,属于几代人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服装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局限,弄到一件梅花牌运动服,就像穿上一身绿军装一样,显得很有“路子”,足以炫耀。
“梅花”是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指定运动服,曾陪伴许海峰赢得新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随着国外品牌的进入和国产品牌的发展,运动服成为中国体育市场最先活跃起来的商品。
赞助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种名为健力宝的运动饮料因女排的夺冠一夜走红。健力宝品牌也使体育赞助商这个称谓渐为人知。从那时起,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体育赞助活动,企业以资金和实物为赛事组织和运动队提供资助。进入上世纪90年代,职业联赛和商业化比赛的兴起,为赞助商提供了品牌的舞台。CBA联赛、足球中超、“围甲”联赛、乒超联赛都有不同的赞助商冠名。可口可乐、伊利、三星、李宁等中外名牌也在这种市场化的运作中扬名。
体育彩票
体育彩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基于体育内涵的数字游戏,1984年第一种体育彩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彩票发行,但在当时叫“奖券”,与今天的体育彩票有着很大区别。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统一发行、统一印制、统一管理的体育彩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当时,体育彩票筹集的3亿元资金补充了第四十三届世乒赛等大型赛事的经费。体彩公益金继而成了政府投入、企业赞助之外,体育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资金来源。
健身房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有过一次开办健身房的风潮,但当时人们的健身需求还达不到健身房开办者的预期,生活水平也不高,持续了两三年的热潮很快退去,方兴未艾的健身房大多销声匿迹。
1998年以后,健身房在中国有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花钱买健康”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观念,各种各样的体育消费场所应运而生,健身俱乐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如今,健身房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有了更时尚的名字:健身俱乐部。
体育经纪人
随着中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一种新的职业应运而生——体育经纪人。他们没有什么运动天赋,但却是体育市场化过程中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把运动员的天赋转变为商品,为体育赛事或体育组织打造品牌。
2006年4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我国第六批14个新职业中,体育经纪人有了一席之地。目前,国内的体育经纪行业刚刚起步,体育市场尚在培育阶段,这个新行当从萌芽到被认知,折射出了中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现状。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