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盛宴终有散场时。济南奥体中心熊熊燃烧之火熄灭,千纸鹤升腾而起,飞向了每个人的心中。完美的一段记忆,就这样在你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融化。泉城与十一运,自此恒久衔接在一起。
在泉城曼妙的夜晚,我们目睹了飞人刘翔的再度起航。13秒34的成绩,并不显赫,但“翔飞人”从谷底中挣扎而出的劲头,再一次成为了时代最强音。
刘子歌在全运会的赛场上打破了世界纪录。“美人鱼”唤醒了沉睡许久的中国游泳,罗雪娟之后,中国水军拥有了新的领头羊。
值得记住的瞬间太多了,不胜枚举。当然,诸多英雄也会自此成为传说。李楠一枚铜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上了终止符,江湖从此不见小李飞刀。冼东妹、杨文军、肖爱华,这些闪亮的名字也将飘离我们的视线。
完美总是相对的,遗憾却是绝对的。与十运会一样,全运会依然与丑闻同行。跳水、蹦床的“金牌内定说”,郭林娜、栗杰以及王静栽在了尿瓶子上,而乌龙球事件、追打裁判等丑闻也此起彼伏。
全运会,脱胎于举国体制,出现问题也是必然的。关于理由,不再赘述,无非与金牌战略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这些腔调都成老生常谈了,事情依然发生,再去复盘,都是事后诸葛亮。如何避免事件的再度发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项目繁杂,赛区分散,时间跨度长,这些都是全运会的典型特点。设置这么多项目,一层考虑是为了增加夺金点,平衡各省利益关系。另外,如足球等项目设置多个级别,金牌翻番,无非是想促进弱势项目加强青少年的培养。项目繁杂,势必赛区分散、时间跨度长。
初衷是好的,但好心未必办好事。各个省市同样会急功近利,往往会通过交流、引进等手段,充实实力。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弱势项目在青少年中的培养,同样成为空中楼阁。还是应该走市场化的路线,让俱乐部自己造血,形成一条良心的生物链。
“瘦身”非常有必要。一些杂乱的项目,成为了滋生丑闻的温床。以蹦床为例,它在奥运会上只有男女两个项目,全运会却设置团体、单人等项目,最终的结果是变成分金的试验田。如果单纯为了考察人材,只设一个项目足以。
“瘦身”计划往往会打击一些省市在该项目中的积极性。此话不假,但运动项目的生存与否,与它周围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整个体育系统,不能因为考虑奥运金牌项目,豪赌一些冷门项目。这不仅耗费过多,同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项目的处境问题。让市场来决定项目的生存与发展,才会让它真正扎根发芽。
另外,也许会有人提出,“瘦身计划”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前途。一些无法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将全运会看成改变命运的跳板,一个全运冠军可能让他后半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此言谬矣,在中国,运动员均为职业运动员,靠市场、比赛等手段谋生才是王道。继续这种模式,只能让中国体育积重难返。
现在的体制之下,彻底推翻全运会模式,可谓荒谬。但推行“瘦身计划”却势在必行。如一个颈椎病人一样,按摩或许无法根除,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是第一步的矫正手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