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第十一届全运会圆满落幕。
63枚金牌,山东代表团以骄人成绩雄居金牌榜首位。来自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媒体记者都说,还应再奖给山东一枚举办赛会的“大金牌”——在场馆设施、赛会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第十一届全运会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组织保障
严密默契 高效顺畅
10月20日16时10分,济南皇亭体育馆内,吉林运动员穆爽爽挺举失败,左踝关节疼痛难忍。现场医疗人员迅速诊断后,立即采用冰袋冷敷,用绷带固定患处。几分钟后,8名志愿者将病人抬上担架,由120救护车转运离场,直奔定点医院。整个过程衔接顺畅,没有耽误一点时间。
重大体育赛事中,组织保障是否严密、高效、顺畅,是对组委会工作效率的最好检验。十一运会组委会几乎囊括山东各个主要机构,各部门经过短暂的磨合后,配合默契,协作顺畅,运行高效,社会动员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考验。
为满足全运会期间的用车需求,山东从各单位征调1000余台车辆、300名驾驶员,号召社会赞助200多辆大巴、40多辆中巴、100辆轿车。10月16日开幕式结束后,济南调集1000辆公交车免费运送观众。数万名观众按4条区间公交线路乘车离场,仅用1小时,全部安全疏散。
在济南的全运会安保指挥中心,指挥长轻点鼠标,展示出一套全运动态安保指挥系统。“全运会期间,累计投入警力30万余人次。通过这个系统,各警员位置和执勤情况可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比赛场馆的任何一个角落、市区的任何一个路口,警方都能‘实名制’布警,‘点对点’指挥。”指挥长说。
后勤服务
热情周到 温馨细致
9月30日,全运村迎来首批运动员居民,到10月25日,累计入住逾万人。
“这是我住过的最好的、设施最齐全的运动员村,条件是我此前所不能想象的。”来自法国的自行车教练达涅尔·莫雷龙,曾经参加过无数世界级大赛,有过12届奥运会经历。提起全运村,他一连说了几个“好”。
“最令人满意的是服务。”参加全运会报道的《重庆晨报》记者黄德强这样评价全运村。公寓为客人配备的每只拖鞋上边都打着一个塑料小蝴蝶,颜色齐全,非常可爱。他询问楼层服务员,这才明白,印上“蝴蝶”不但为美观,更重要的是作为标识,使同住一室的人不至于穿混鞋子。“不只是拖鞋,水杯、牙缸等统一提供的用具,全用红、黄、蓝、绿、紫5种颜色区分,不会用错。”
赛场内,1.2万名赛会志愿者分布在11大领域27类岗位,围绕33个大项362个小项比赛提供服务,累计服务超过24万人次,服务时间近200万小时。他们以灿烂的微笑、细致周到的服务,为赛会增光添彩。赛场外,23万名社会志愿者活跃在各比赛城市,同样用自己的良好素质,赢得中外客人的广泛赞誉。
全民全运
共同参与 共建共享
作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十一运会倡导“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大体育”理念,被认为是本届全运会的最大亮点。
“十一运会‘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办赛理念,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这是我几天来的一个深切感受。”十一运会组委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山东通过筹办全运会,不但推进了场馆建设,更大大提升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兴趣,这是本届全运会留下的一笔更宝贵的财富。”
几天前,刘鹏到临沂市考察,一件小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2005年起,临沂沂河两岸建设了一条横跨数个县区的百里滨水健身长廊,配备了各种体育健身设施。当时,他担心地问,这么多的设施,利用率怎么样?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这里的厕所已经扩建3次,还有点不够用!
十一运会组委会执行主任、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对“全民全运”的诠释是:“全民参与全运、全民共享全运,把发展群众体育纳入办赛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把十一运会办成一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盛会。”
全运会期间,山东17个城市承办比赛,竞赛项目实现在承办省份的全覆盖,这在全运会历史上尚属首次。各地市在筹建场馆设施的同时,投资43亿元规划建设861项城市全民健身工程,投资6.5亿元用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3.2万个建制村有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占山东省建制村总数的40%。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