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阵地,搬来搬去搬不走情义
国安主场轨迹
1994-1995 先农坛体育场
最好成绩:1次联赛亚军
1996-2005 工人体育场
最好成绩:3次联赛季军、3次足协杯冠军
2006-2008 丰台体育中心
最好成绩:1次联赛亚军、2次联赛季军
2009 工人体育场
最好成绩:联赛冠军
1994年是职业联赛的第一年,那会儿私家车还是个奢侈的词儿,要想看场球,除了自己蹬自行车,基本就只剩坐公交了。
赛前这么热闹还不算完,多半球迷每次散了场还要继续找地儿神侃,体育场周围的饭馆几乎都家家客满。除了我开的球迷餐厅,大家伙儿最喜欢去的是一个卖锅贴的餐馆和一个烤串儿店,那会儿几个人一边从球场往外走,一边就开始合计:“今天哪儿吃啊?锅贴还是串儿啊?”饭菜和酒也便宜,一个串儿就几毛钱,啤酒也就一块多,其实也不为吃吃喝喝,就是图个热闹,就是想让球场里那种感觉尽可能多延长一会儿。
说到这里,您可别以为北京的球迷都是衣食无忧又“有闲”,那种人穷志不短的铁杆也大有人在。像我们都认识的老李,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其中还有常年患病的老婆。他自己的工资不高,可照样还是攒下零花钱看球,比赛场场都不落。有一年我们准备去大连给国安的客场助威,老李那段时间就整天泡在球迷餐厅,也不点菜,就那么坐着,欲言又止的样子。后来我一问,原来是也想去大连,就是路费方面实在腾不出闲钱来,最后我们给他买了船票,完成了他这个心愿。
1995年国安主场的气氛越来越好,终于让先农坛体育场装不下了。1995年甲A最后一轮与宏远那场球,好多球迷熬了一夜都没买到票,结果第二年国安就搬到了工体。工体那会儿算是非常气派的球场,而且坐地铁和公交都非常方便,即使这样,骑车球迷的阵势也挺吓人。每个比赛日,工体北门外都黑压压停满了自行车。停车的时候得找个电线杆子或者大树做标志物,不然散场后一准找不着自己的车。那会儿也有好多人“拼车”回家,记得当时我们几个住南城的球迷里面有个开“面的”的哥们儿,每回都要有七八个人挤在他的车里,谁到家了谁下车,不下车的人就继续在车上聊刚才的球儿,这用北京的老话儿就叫“一路编框”。要命就要命在开车的那个哥们儿老走神插话,有一次差点轧着一个没井盖儿的污水井,吓了全车人一身冷汗。
今年国安搬回工体,可以说没有人不开心,不过心里总觉得缺点儿什么。按说看球比上次主场的时候更方便了,晚上9点半散场,在东四十条坐上地铁,没准10点半就能躺在家里床上了。当年骑自行车的那帮人,现在也大多买了私家车,可停车成了大问题,每回比赛前,工体方圆一公里内就再找不着个停车位了。1996年的时候,那些车位都空着,想停哪儿就停哪儿。再有就是每次散场后,当年在先农坛喝酒侃球的热闹感觉很难找到了,上次工体的时候,哥几个还在附近几个简陋的小饭馆吃涮羊肉和羊蝎子,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对环境和口味有了更多的要求,而且有车的人也多,更多的时候大家就是开车去一个喜欢的地方吃饭,人一分散,人气自然就差多了。
说实话,从2006年主场搬到丰体后的三年里,球迷可真是吃了不少苦。为看一场球,少说在路上也要费两三个小时的工夫。像晚上7点半的球,一般下午3点半就要出发,5点多到球场后,先要在附近找饭辙,那边饭馆又少的可怜,图省事的就买个盒饭凑合,饿着肚子来,又饿着肚子走的不在少数。
看完球后怎么回家才是真正的大问题,丰体门口儿的公交车其实不少,可用得上的几乎没有。一般晚上9点半比赛才结束,那些6字头、9字头的车晚上9点整就末班了,有时不得不提前退场,可遇上较劲的比赛谁忍心早走?最后没办法的就只好打车,听说有的球迷舍不得花钱,一路走到五棵松的地铁站,少说也得走五六公里。
在这些人里,有几个家住房山的小伙子让我太感动了,每回来看球,他们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比赛结束后就得马上奔六里桥,然后拼一辆顺风车回家。有时候实在太晚,就只能在丰体附近找那种二三十块钱一晚上的小旅馆忍一宿。
所以说,北京的球迷太可爱了,国安这些年一直在永远争第一,北京的球迷始终跟着他们苦中寻乐,为了这一乐,受多大苦都不叫一声,都不觉得冤,执著和可爱,或许是北京球迷与生俱来的天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