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场“鸟巢”自诞生之日时,其名字所蕴含的非凡意义就肩负了国人的重托。在奥运之后已举办了多场演唱会,以及意大利超级杯、世界车王争霸赛等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的大型活动。北京的任何一家旅行社接待外地游客时,都会把“鸟巢”作为和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并列在一起的旅游景点。
毫无疑问,承办过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鸟巢”拥有所有国内外游人都渴望瞻仰的“光环”,北京奥运会后的一年里,“鸟巢”经营者抓住了老百姓对奥运会主场馆热情度不减的时机,使“鸟巢”各项盈利已超4亿元——远远超过了奥运前每年盈利1亿元的预期。
只是这样的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民众可能看过2-3次之后就不会再去了。“如同任何一座奥运城市都有一个转型期一样,标志性建筑的转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鸟巢’是一个新的场馆,管理模式和人员结构都是新的,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之后会更加成熟。”北京市场馆协会副会长霍建新说。
正如“鸟巢”运营方副总经理杨蔚鹰所言,“鸟巢”在设计之初,就考虑满足两大需要:最大限度满足赛后利用的需要,最小限度满足奥运会比赛的需要。“鸟巢”自从2009年初开始,就在“上马”近七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改造空间。一个大的趋势是,“鸟巢”周围至少将兴建几座五星级宾馆、饭店和写字楼,以及配套大型超市、卖场。
“知名的、拥有奥运遗产的、建筑形式独特而又蕴含很多社会、文化需求的大型地标性旅游、文化、体育中心”是“鸟巢”后奥运时期的定位——将旅游和文化产业置于体育产业之前,由此也产生了业内围绕“鸟巢”应该办更多赛事还是办更多演唱会的争议。一些专家认为国家体育场就应该“以体为主”,就是以体育为主业来烘托整个场馆的气氛,辅以其他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项目,主次分明。另外赛事资源的引进需要多加斟酌和筛选。成熟的体育场馆的标准就是有许多赚钱的赛事——没有赛事,就没有人气;没有人气,就不可能带来财气。
不过,“鸟巢”业主方和运营团队最关心的经营问题主要只有三点:场馆内的各类服务群流线是否合理;场馆设施和功能的维护成本是否适宜;场馆内的商业配套设施是否齐备——三者的共同点,就是按照“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这一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伦理出牌。
只是作为场馆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客观化。倘若服务上不去,长期效益也将上不去。不久前坊间热议“10元钱一杯水”——这样的收费标准应该在政府给出指导性意见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只有按照规则通过规范服务提高运营水平,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大众。由于公安系统不允许自带瓶装饮料入场,以至于“鸟巢”出现的排队买水难的问题——如果一个地方总是排队、扎堆,要么是摊位不够,要么是卖的东西不对路。
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老百姓喜欢的场馆不一定是最高档的,但一定是最亲切、舒适,服务最好的。体育消费伴随着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永远具有特殊性——比如笔者认为在“鸟巢”的踢球感觉也许还不如在先农坛的一个训练场上的踢球感觉。认知度最高不等于最亲民,这是“鸟巢”经营者今后需要注意的规律。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