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时隔7年,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重开锣,日前产生八强准备征战明年的俱乐部超级联赛,国家乒羽管理中心筹备了两年多的羽毛球职业联赛粉墨登场了。目前大众打羽毛球的热度,在各大中型城市堪称“中国第一球”,但是明年的羽超市场能火红起来么?
羽超联赛能否热起来,取决于企业和球迷的态度。从本次俱乐部联赛的情况看,两者都难乐观。拥有于洋、杜婧两位北京奥运冠军的辽宁队,因为没有企业肯出资200万为俱乐部注册而放弃,参赛的14支球队中,大多是勉强维持参赛费用。
其实,企业和球迷的态度,取决于职业联赛的各项政策。如果俱乐部在球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大牌球员血拼、新秀黑马不断冲击,这样的球市必是一票难求。问题在于有关方面在策划与筹备职业联赛的始末,到底为投资俱乐部的企业权益考虑过多少。国家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日前公开表态,说举办俱乐部联赛是为了提高球员的收入。国家队一位教练则强调国手仍要在国家队训练、生活,周末才能去参加联赛,如果放国手们到俱乐部训练会影响国家队的成绩。
决策者的理念是国家队、省市队的建制不变、俱乐部是形式、企业是赞助者、球迷是掏钱购票者。1999年开始的俱乐部联赛就是在这种理念和决策中推出的,结果惨淡经营四年而夭折,因为没有球迷、没有企业坚持赞助。与十年前的俱乐部联赛相比,羽超不过是换了个名称,这样的联赛前途何在?
有关方面应该认真反思前联赛夭折的原因,不要以为大众羽毛球火红了,职业联赛也能火红。别忘了,大众打羽毛球的热度,就是在停了俱乐部联赛的这些年中升温的,也就是说大众羽毛球与竞技羽毛球并无因果联系。 (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