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健身意识提高了,锻炼场地却不够了?”
主持人:北京奥运会过去一年多了,全民健身的发展是“后奥运时代”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请您对2009年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情况做个回顾。
冯建中:2009年中国的群众体育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发展。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空前浓厚,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参加锻炼的热烈氛围。相比于过去,百姓健身意识大大增强,而且有了每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其中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全民健身条例》以国务院令的名义下达、发布,10月1日开始实施。这决定了今年的全民健身、群众体育是不同寻常的。
主持人:相比于其他,老百姓更关注身边的健身条件是不是有所改善,健身设施是不是更便利。那么国家在给公民提供体育健身均等机会方面,这一年多来做了哪些事情?
冯建中:奥运会那一年,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随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号召大家去健身。奥运会后这一年,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妇联、工会、体协、机关、残联以及体育局都组织了许多活动。国家体育总局还和教育部一起开展了校园足球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
在场地建设方面,我们在农村实行农民健身工程,在西部地区实行“雪炭工程”,东部地区场地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经费投入上,国家发行体育彩票,60%—70%的公益金用于场地建设和举行活动。各地体育局发行的体育彩票也把相当一部分投入全民健身。
主持人:国家体育总局的这些要求到了地方和基层后,效果怎么样?
冯建中:北京奥运会后,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和体育意识都大大增强。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在场地建设、活动组织方面,都意识到要解决这个关系到民生的问题,总体效果是很不错的。很多地方把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当成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一项内容公布出来。
“社会发展了,健身条件反而不如过去?”
主持人:对于如今的健身条件,有人觉得很好,有人却认为还不如过去,为什么群众的评价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冯建中:我也体会到这种反差。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体育场地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前几年搞了一次普查,全国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比,增长不止一两倍。教育部门新建校舍在体育设施上也有明确规定。但另一方面,在社区的建设中,有些小区的开发忽略了体育设施、场地的规划和建设。这种反差确实存在。
主持人: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大发展,一方面是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化,针对这种不平衡,国家体育总局如何因势利导,采取哪些措施呢?
冯建中:根据奥运会后的新形势,国家体育总局要找准体育的位置,以突破性的思维,采取突破性的措施,争取全民健身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把全民健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把全民健身的经费列入各级财政,必须年年有预算。
二是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规模。国家体育总局年底前在5个地方培训1000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求各省市区体育局培训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也要加大力度。
三是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在前几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将会同教育部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发现做得好、社会开放成效不错的学校,将组织全国范围的经验交流会,这也是解决全民健身场地不足的一个现实有效的措施。
四是制定全民健身计划。这个计划结合《全民健身条例》目标、措施、方向等方面,正在论证、编写中,各省市县也要搞本地的全民健身计划。
五是着手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长效服务的机制。
明年5月,全国体育大会将在安徽举行。国家体育总局要对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体育大会进行重大改革,各项目赛制要创新设计,奖励办法也要重新规划,开闭幕式尽量简化节约。要让老百姓喜欢的项目去表演,让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合肥去展示、去比武。
“群众养成锻炼习惯了,健身指导却跟不上?”
主持人:要真正让13亿人都来健身,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从宏观上讲,奥运会后全民健身出现的健身热潮,持续性怎么样?
冯建中:我的感觉是,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成了每一个人在不同生活水准状态下的一种必需,是一种生活方式。政府主管部门要去推动和引领,让大家建立一种健身的生活理念和习惯。
健身这个事业从大趋势来讲,不会一阵风冷下来,而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不同的人选取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因地制宜,因经济状况而宜。
2010年在宣传科学健身上要加大力度,告诉大家哪种健身方式才是科学的、收效好的。我们有一个科研所,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健身方法,正在组织人员、专家编写书籍。
主持人:会不会出台一些关于健身收费的限制?
冯建中:现在正在研究。因为收费是很复杂的,有专门机构来制订标准。国家体育总局不主张高收费,提倡适合老百姓、各阶层能够接受的项目,最好还要有很多提供给老百姓的、公益性的健身场所。
(主持人:本报记者 汪大昭; 傅月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