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拥有正常人类理智的文章很难见到,我们艰难地搜到一些资料:
1991年11月8日的全国“甲A”联赛最后一轮,于10月20日就稳获本年度联赛冠军的辽宁队竟以4比5败给了前13轮4胜4平5负的大连队,濒临降级的大连队因此得以起死回生,而辽宁队的孙伟则由于在此役中独入4球一跃成为当年甲级联赛的最佳射手。培养出国家队多名主力后卫的辽宁队在前13轮只失13球,最后一轮的失球数竟然占全年比赛失球总数的27.77%;大连队前13轮累计进球12个,最后一轮比赛中的攻击力奇迹般地提高一场能进冠军队5球,这显然是“足球逻辑上”不可能出现的比分。这件事因此在当年的世界最著名足球刊物、英国《世界足球》杂志的专栏评论文章中,遭到了强烈的批评。
1978年,曼谷,第8届亚运会,中国足球队首战以0比2负于伊拉克队。当时一位名叫“约翰·雷德森”的美联社记者这样写道:
“中国人在第8届亚运会足球赛中谋求朋友的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后卫在比赛的后半阶段把对方的球送进自己的球门……”这个来历:一是中国乒乓球队曾在国际比赛中主动将金牌让给别人(友好国家),以此来显示两国之间“情深谊长”。而这一举动在中国国内是大受赞扬的,以致在中国的足球场上也曾出现过“比、学、赶、超”的一幕:日本一支刚组建不久的足球队来华访问,人家本想真刀真枪地锻炼队伍,结果某城市足球队拿出不欺负弱小的“君子”风度,比赛中频频“放一码”,导致对方大为反感,对方领队很不高兴地说:“送我们其它礼物可以,但以输球为‘礼’,这是讽刺我们!”
二是1978年以前,“发展足球运动,增强大众体质”的“健身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感情球”,“宁失一球,不伤一人”的“良心球”,乃至“宁可技术上输,不可政治上出问题”的“政治球”等各式各样的“变种球”在中国足坛上大行其道。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