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1日体育专电题:整治“马拉松作弊”需要“软硬兼施”
新华社记者赵仁伟
一人佩戴多个计时芯片、偷乘交通工具、冒名顶替参赛……日前公布的2010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出现的作弊行为,令人震惊,让人愤怒。整治参赛作弊行为需要“软硬兼施”,一要采取取消成绩、禁止今后参赛等“硬措施”,二要对参赛者进行公平、诚信的体育精神的“软教育”。
此次作弊事件的社会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背离了以公平、诚信为核心的体育精神;其次,给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这项品牌赛事多年塑造的形象抹了黑,而要修复这一品牌赛事形象则需要很长时间,代价可谓惨重;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中学生为了获取高考加分,在马拉松比赛中故意造假,严重损害了学校体育的纯洁,腐蚀了学生运动员的心灵,也对中国体育的未来造成伤害。
“马拉松作弊”事件暴露出部分参赛人员诚信意识的缺失,这是体育领域功利主义思想泛滥的表现。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弄虚作假,冒名顶蘀,严重违背了体育竞赛的基本规则,冲破了体育比赛的底线,损害了其他参赛者的利益。公平公正、诚信参赛是体育赛事的基本游戏规则,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作弊事件的发生,是对体育竞赛规则和体育精神的严重践踏,让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这一品牌赛事蒙羞,让中国体育蒙羞。
不能否认的是,作弊事件也暴露出赛事主办方在赛事组织方面的漏洞。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既是一项竞技体育赛事,同时群众性参与性较强,参赛人员鱼龙混杂,如果没有细致的资格审查、竞赛规则的约束和体育理念的灌输,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奥运会和田径世锦赛等顶级竞技赛事相比,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在竞赛组织和查补漏洞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许多国内赛事需要汲取的教训。
令人欣慰的是,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已经开始采取严厉措施,取消了作弊者的比赛成绩和名次,对态度不端的作弊者制作“黑名单”,禁止今后的报名资格。据悉,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今后将通过计时方式、赛道监控、成绩确认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对赛事的监控,确保比赛正常、规范运行。
公平竞赛,作弊可耻。当前在足球领域如火如荼开展的打假事件,无疑为净化整个中国体育赛事环境敲响了警钟。不管是涉及到什么项目和什么人,惩治措施绝不能手软,只有采取强硬的应对措施,让造假和作弊行为无机可乘,中国体育才能重现希望,才能健康发展。(完)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