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客场与广东台山男排的比赛,复旦男排圆满地完成了本赛季的比赛任务。提前一轮冲A成功,这群男孩交出的答卷着实令人振奋。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对于大四的主攻手高一晨而言,这场与广东队的比赛是他排球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四年前第一次代表复旦比赛时的场景仿若昨日。脱下了那身熟悉的队服,如今的他又站到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就像四年前第一次坐进复旦的课堂一样。
从一个整天与排球打交道的专业运动员,到一名新闻系的大学生,四年前的他,带着一种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来到了复旦,在全新的生活中追寻未来的梦想。四年后的他,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冲A的喜悦之情,就将踏上求职的漫长道路,一份求职简历、四年大学的积累,他和所有的毕业生一样,都将面临着社会的选择。
许多人都会羡慕复旦男排的队员。普通大学生羡慕他们,没有经过高考残酷的竞争就能进入名校深造;专业运动员羡慕他们,将来能有一条更好的出路。而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经历过艰苦的运动训练,也经历了从零开始学习的艰辛。大四的他们,同样要在社会残酷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在高一晨的MSN签名有这样一段话,“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生活不止是工作、学习,它还有很多很多。”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也是一段辛苦的旅程。
来年的联赛,复旦男排的目标是争取保级。而对于每一名队员而言,他们的目标则是未来的生活。
生活不仅仅是打好排球
为了联赛,人人都放弃了暑假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没想到,我们五年就完成了冲A的目标。”主教练方川回味着五年的联赛征途,半开玩笑地说道,“幸福来得如此突然。”
由于是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球队,复旦男排的队员们更习惯称方川教练为“方老师”。虽然嘴上说着“突然”,有了前四年的积累,方老师对于今年的联赛有了更强的自信心。
五年前,由于排球联赛扩军,复旦男排成为继北航之后,第二支出现在全国男排甲级联赛的大学生球队。“那年时间比较紧迫,大家的心里都没底。”第一年征战联赛,复旦男排并没有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不垫底就行。”方老师笑着说。
为了备战当年的联赛,复旦男排的队员们放弃了暑假,全队集结开赴东方绿舟,与国内联赛霸主上海男排一同训练。“我们主要目的就是向专业队学习训练经验,不仅是队员,我们教练也要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
首次征战职业联赛,复旦男排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而前几届联赛,复旦男排的成绩也始终稳定在B组前三的行列,只是由于升级名额的限定,与甲A擦身而过。
今年联赛,B组有了两个名额可以晋级A组,而联赛积分规则的改变与引援规定的调整,也让方老师看到了冲A的希望。“今年我们从上海队引进的年轻球员在联赛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二传手王利斌。”
据方老师透露,9月份新学期开始时,王利斌很有可能正式进入复旦大学深造,到时,他将真正以复旦大学学生的身份代表学校比赛。
120分钟训练 21.5元收入
比赛结束,听完教练的赛后总结,做完放松运动,队员们整理行装,三三两两地骑着自行车离开体育馆——这样的场景令人意识到,这些刚才还在球场上生龙活虎的球员们,场下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大学生。
对于将复旦男排定性为业余球队,曾有人提出异议,毕竟这些球员都或多或少接受过专业的排球训练,有的还是专业队的退役球员。“我们有规定,每天只能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训练。”方老师说,这么做是为了保证队员们的日常学习,而这么短的训练时间放在任何一支专业队或体校都是天方夜谭,“我有时在想,如果每天能给我们多半个小时的训练时间,效果一定会更好。”
联赛实行一周双赛的主客场赛制,队员们的学习时间无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对于学习底子本就相对薄弱的男排队员而言,如何协调学习、生活、训练与比赛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首要难题。“学校对于体育生的要求就是‘破格入学,合格毕业’,进入复旦之后,他们就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换言之,在入学之后,排球队员的身份无法让他们得到任何便利,有的是只是代表学校出赛的责任,“对他们的要求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完不成学业任务就不能毕业,这一点,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这次冲A成功,这些男排队员们不经意间在复旦百余年历史中书写了一段传奇。而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自身的荣誉感以外,目前还无法给队员们带来实质性的优惠。“由于每年联赛都在11月底到次年1月间,此时正是学校期末考试的时间。”有些队员为了联赛,不得不申请缓考,而缓考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次补考机会,必须一次通过考试,否则就挂科。
为了备战今年联赛,学校为男排提供了资金和强大的后勤保障,然而由于没有赞助,和拿着工资、奖金的职业球员相比,复旦男排的队员们每次训练仅能拿到21.5元的饭贴。
谈及队员们为球队的付出,方老师感慨不已,“他们经常开玩笑说,把饭票换成人民币就好了。”方老师透露,他们正在计划提高队员们的津帖,“争取提高到30元。”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