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火箭大前锋卡尔·兰德里警告他的弟弟、尼克斯前锋马库斯·兰德里,他会在双方的比赛中吃些苦头:“我熟悉你的所有花招,你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我的防守,我所有的队友都从我这儿知道了你的打球习惯。”
可惜,兰德里对弟弟的威胁不是面对面的即兴之作,而是通过手机短信,这是“垃圾话”在NBA日渐式微的一个不幸标志。
怀念“垃圾话”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袁汉
就在不久前,像霰弹枪一样向对手源源不断地喷射口头挑衅还是许多NBA球员的必备绝技,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运球变向过人能力,从超级巨星到角色球员都不乏“垃圾话”高手,甚至连球迷和裁判也未能免俗。曾经有一个球员指责资深裁判厄尔·斯特罗姆在某场比赛中表现糟糕,他得到的回答是:“我敢保证你今晚投丢的球肯定比我漏掉的判罚更多。”
今天,坐在球场边看一场NBA比赛,你能听到的只剩鞋底和地板摩擦的声音,还有裁判的哨声。这并不是说球员们失去了语言的创造力,他们越开越多的微博可以作证。NBA也没有进入一个崇尚谦逊和礼仪的时代,否则就不会出现球员因赌博结仇,把枪带进更衣室里互相威胁的荒唐事。
总之,出于一些我们无法解释的原因,“垃圾话”在NBA赛场上不再流行。有一位球员把这归咎于更严格的技术犯规判罚,他说球场上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往往容易被曲解和放大,从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今天的球员倾向于闭嘴打球。仿佛是为了进一步证明他的观点,这位球员要求不要透露他的姓名。
“垃圾话”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篮球运动出现后不久,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NBA比赛中的口头交流绝不亚于一堂代课老师上的课。在波士顿,拉里·伯德从不放过任何一次自吹自擂的机会;在芝加哥,迈克尔·乔丹的微笑背后藏着一副伶牙俐齿;在西雅图,加里·佩顿的下颚比脚踝更容易扭伤;在洛杉矶,奥尼尔的个人语录在不断增厚……
不可避免地,一些球员的“垃圾话”未免流于粗俗,他们时常质疑对手妻子、姐妹或母亲的贞操。森林狼前锋卡迪纳尔还记得自己在职业生涯早期的一场比赛中,盖了当时的开拓者中锋肯普一帽。接下来的一个回合,肯普絮絮叨叨地把卡迪纳尔家的女性问候了个遍,那场对话也最终升级为肢体交流。
由“垃圾话”引发的血案并不罕见,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做法对篮球运动依然利大于弊。“垃圾话”不仅能为一场比赛增添乐趣,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战。有时几句绝妙的“垃圾话”会摧毁对手的信心,有时也会适得其反,比如冲着乔丹饶舌就很有可能要付出惨痛代价。“垃圾话”还可以让球员们表达自己的个性,上一代的许多伟大球员都是个中高手,这绝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