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篮球 > NBA_搜狐_NBA官方授权视频直播网站 > 姚明|姚明直播|火箭|火箭直播 > 姚明新闻

姚明并非是“制造”出来的 美媒误读了中国体育

来源:中国体育在线/sportspress.cn
2010年01月31日10:11

  姚明已经是准爸爸的消息传出后,中国球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人估算孩子的身高,有人为孩子起名(很有想像力的一个是YAO’Neal——姚尼尔),有人建议他们多生,有人劝他们少生(有人算过,按照上海市地方法规,他们超生一个孩子的罚款金额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有人猜测他们会把孩子生在美国,有人希望他们把孩子生在中国……

  这是中国球迷在与姚明开玩笑,并以这种方式向姚明叶莉夫妇送去祝福。但是关于30年前姚明的诞生,美国人的玩笑可就开得有点大了。这也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美国人对于姚明、对于中国体育乃至对于中国的误读。

  “姚明出生的消息迅速跨越城市传到了上海体育委员会领导那里,他们对此一点都不吃惊,这些男人和女人们一直在努力培育一代能够代表中国上升实力的运动员。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意味着,他们的计划到达了顶峰。这个实验没有代号,但是在上海的篮球圈里,也许可以被称为‘操作姚明’。”

  “如果他们恰好特别的高大或者有才华,就会被要求奉献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基因。事实上,当上海的体育官员们最终让方凤娣(姚明的妈妈)退役的时候,他们建议她制造一个冠军。”

  这是两段让中国读者读起来哭笑不得的文字,也是让美国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的文字,美国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描述去了解姚明,了解中国的。

  姚明的出现原本被认为能够增加美国以及世界对今日中国的认识,进而改变对中国的看法,但是在这种描述下,姚明和中国再一次被误读了。

  这两段话摘自2005年9月26日出版的美国《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以下简称SI),杂志节选了布鲁克·拉梅尔当时的新书《操作姚明(Operation Yao Ming)》,以“制造姚明(the Creation of Yao Ming)”为题进行了登载。

  对姚明的误读

  SI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综合体育类杂志,发行量达到上百万册,其读者群分布广泛,遍及各个年龄和社会阶层,报道重点是美国的几大职业联赛,人物报道尤为突出。

  姚明登陆美国后,就一直是SI的报道重点,他先后6次登上SI的封面,其中2次是作为主要封面人物,4次是作为次要封面人物。在这6期杂志里,SI有5次都对他进行了长篇报道,前3次报道是在姚明初入NBA的时候,前后隔了只有大约100天,而上面提到的这篇是第4次报道,是在姚明完成他的第3个赛季即将开始第4赛季的时候刊载的。

  SI节选的内容是从姚明妈妈方凤娣打球开始,到姚明进入NBA为止,但主要写的不是姚明,而是他的妈妈,时间跨度上,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到2002年。

  报道的导语部分就是一段冷战思维:“从一开始,中国最大的体育明星的生活就被两股经常相互对抗的力量所左右,他的妈妈和政府。”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开头实在是对美国读者的胃口,符合他们一贯对中国的认识,而作者也不准备扭转他们的习惯。

  按照这种惯性,作者解读了他所掌握的事实。他爆出的关于中国政府“制造姚明”的惊人内幕实际上是基于以下事实:

  第一,姚明父母开始进入专业队从事篮球的时代,要对球员进行两代以上的政审,被作者理解为考察他们的遗传基因是否足够健康。

  第二,姚明妈妈退役的时候还没有男友,上海队教练把她介绍给了姚明的爸爸,被作者理解为政府设计的生育工程。

  第三,作者在采访的时候听到人们回忆当时说的一些话,如“我们等待姚明,已经等了三代人”,指的是姚明生下来个子很大,如“你们可得赶快给我们生一个冠军呀”,实际上是中国人祝福新人时经常开的玩笑,但都被作者联系到一起,成为“基因计划”的证据。

  第四,另外一句建议姚明父母继续“生一整支球队冠军”的玩笑话,也被作者捕捉到了,但这个建议没能实施的原因被安到了当时上海体委一个负责人的头上,作者说他文革的时候曾经被姚明妈妈批斗,复出工作后否决了这个建议。

  转了一大圈,终于说到了文革,这是让美国读者既神秘又好奇的话题。文章中说,姚明的妈妈属于“红五类”,进入国家队后成为队长,训练之余经常参加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活动,出席国宴,认识高级领导人。

  由于姚明妈妈在文革期间过于走红,到了“邓的时代”,便只能在上海体委作体力劳动,后来姚明出生了,他们的家庭陷入艰难,她不得不在每天菜市场关门前去买便宜但是不够新鲜的猪肉等等。这又是美国愿意接受的奋斗模式,一个顽强的妈妈和一个有梦想的儿子。

  细读文章可以发现,作者拉梅尔并无恶意,他只是通过写作技巧、利用了美国读者的猎奇心理和已有知识背景重新讲述姚明的故事,但恰恰是这种“技巧”造成了对姚明的误读。

  一个明显的例子,作者介绍姚明爸爸的时候,用了这样带有“技巧”的语言:姚明的父亲姚志远是一个顺服的、身高2.08米的巨人,他总是弯着腰,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避免碰到门框,还需要低下身子去听那些中等身材的人说话。文中还提到,姚明爸爸曾经因为在美国的高速路上开得太慢而收到了罚单。

  在这些叙述之下,姚明被塑造成为由政府设计制造、但被冷落、略带仇恨心理、母亲强悍、父亲顺从、离不开妈妈的乖乖宝贝,而姚明的妈妈则“从昔日的红卫兵变成了今天的资本主义企业(指姚之队)的CEO”。

  对姚明的修正

  必须承认,过去5年,姚明正在融入NBA,以及美国社会,他的影响力、统治力和在球队中的作用日渐提高,SI注意到了这个变化,2007年4月16日,再次将姚明送上封面,并按照两年前的句式作了标题,“姚明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Yao)”。当时正是季后赛前夕,火箭突飞猛进,姚明的数据愈发漂亮。

  SI对此的评价是,“终于,姚明靠自己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的关注,而不再是靠他所代表的那些东西。人们关注他,不再是出于好奇心。姚明第一次靠自己打球的方式,激发起人们对他的兴趣。姚明不再是一个概念或者标志,他已经成为NBA最出色的大个子。”

  这篇文章是SI的篮球记者以新闻报道形式对姚明进行的跟踪采访,而不是像前面提到的小说作者,除了对姚明在场上表现的评价之外,记者还从生活层面上讲述了姚明的“进化”,他开始听U2的唱片,而且非常熟悉;他喜欢讲笑话,英文也相当不错;情急之下,姚明还会熟练地冒出美国国骂。

  当然,记者也没有忘记与两年前的那篇“制造姚明”呼应上,本文的最后一段话是,“姚明希望自己能改变历史、克服庞大身躯的疲劳、承担一个国家的期待,实验仍在继续。”

  不要小瞧SI在美国的影响,这样一篇正面报道的文章将使姚明的形象,乃至中国的形象得到提升。

  对中国体育的误读

  一般说来,包括SI在内的国外媒体对于发生在中国的负面新闻或者猎奇类新闻更感兴趣,雅典奥运会前后,SI的中国报道也是如此,他们关注的信息是:一个已经连续几届为奥运会写书的外国作者被北京奥组委拒绝,姚明发誓若奥运会不进八强便留胡子(SI还特地模拟了姚明的胡子登了出来),奥运会期间中国记者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场向冠军提出签名和合影要求,奥运会冠军刘翔为烟草产品作广告等等。

  但在2004年9月6日,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周,SI推出了两个整版的中国体育报道,标题是“竞争刚刚开始”,文章相当正面,采访了中国的体育官员、奥运冠军、记者、在中国执教的外国教练等,记者敏感地发现了中国体育在2008年的目标——金牌总数第一。

  10个月之后,SI以“冷斗士Cold Warriors”为题再次对中国体育进行报道,这次就不那么友好了,标题实际上是取自“冷战Cold War”一词,导语写得很有诗意,“仿佛回到了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中国与俄罗斯结成同盟,以确保美国在北京奥运会上不再成为奖牌总数第一。”

  文章内容评价了中国奥委会与俄罗斯奥委会刚刚签署的合作备忘录,认为这是中国为了争取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而与俄罗斯结盟,联合对付美国的一个措施,是20年前东西方冷战的延续。文章臆想,中国希望俄罗斯在美国的优势项目田径和游泳上阻击美国的夺金势头,而中国方面则会动员北京的观众在俄罗斯与美国比赛时,为俄罗斯加油。

  但即使文章作者采访到的美国奥委会官员也没有对这种猜测给予证实,而俄罗斯的官员更干脆,“我们怎么会与一方结盟打击另一方?你给我解释一下,难道这是什么新的规则吗?难道我们会接受第三的位置,然后帮助中国?我怎么也看不出这里面的逻辑?”

  尽管这样,SI仍然坚持在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目标的问题上使用冷战思维,似乎只有这样,美国读者们才读得懂。

  

责任编辑:张嘉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