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雪运动成冬奥亮点 成功实现金牌零突破
来源:
哈尔滨新闻网-新晚报
2010年03月02日08:16
特派记者赵海清
本报温哥华专电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已于昨日落下帷幕,中国冬奥代表在多个项目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哈尔滨市健儿也取得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随着冬奥大幕的落下,哈尔滨市体育工作也开启了新的冬奥周期。作为我国冬季项目的重要基地,哈尔滨市将如何在本届冬奥会的基础上,发展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从而在下届冬奥会上再创佳绩。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本届冬奥会中国女冰领队、市体育局副局长王春业,从他那里找寻答案。
大众化的普及与提高
王春业说,我国冰雪运动的开展与冰雪运动强国相比,在开展规模的大、小和历史长、短都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比赛的成绩和水平上都有着直接反应。
对于哈尔滨市的优势项目———在本届冬奥会上取得历史上首枚冬奥会集体项目奖牌的女子冰壶运动,在以上两方面较之其他项目与国外开展此项运动的差距相对略小,这样我们在追赶国外先进水平时,相对的有利条件多些。
冰壶在国外是一项大众化的体育项目,在加拿大有几十万人在打冰壶,冰壶俱乐部也多如牛毛,这是中国所无法相比的,由哈尔滨市运动员组成的中国女子冰壶队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打进前三,已经堪称奇迹。因为中国直到2002年才加入世界冰壶联合会,2003年组建了第一支冰壶国家队。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练这个项目的大部分人都是从其他项目改过来的。
针对这个适合各年龄段参与,又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宽松、没有激烈身体接触、斗智斗勇的项目特点,市体育局下一步将考虑引导其走职业化俱乐部的发展之路。走这条路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让一线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和训练中,力争好成绩,将来一旦退役也可以在俱乐部安排工作,充分利用俱乐部逐步健全的循环系统,既“用血又造血”,留住高水平的运动员,形成梯次规模,我们必须认识到,让一定数量受过系统训练的退役运动员成长为业余冰壶教练,是普及此项运动的必备条件。
在如何吸引大众参与方面,年龄加上身体条件要求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可能。王春业说,现在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开展冰壶运动的场馆改造,利用女子冰壶队夺得温哥华冬奥会铜牌这一契机,在冰壶运动开始升温之时迅速对大众开放数个场馆,让尽可能多的人在有亲身体验冰壶运动的想法时,有条件把想法变为现实,切实在场地设施和提高冰壶人口参与基数方面做好基础工作,这是大众参与的一般规律,普及人数越多,专业尖端水准也就越高。
精选精英保传统优势
虽然普及与提高的法则适用于多项体育运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本届冬奥会,中国花滑队取得历史性突破,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包揽双人滑金银牌,张丹/张昊虽然没有获得奖牌,拿到第五名的成绩,但他们在温哥华的表现同样值得赞扬,而这三对优秀花滑运动员均来自哈尔滨市。
如何保住哈尔滨的这一优势项目,培养出高水平的花滑运动员,必须对这项运动的规律有着透彻的认识。花滑运动员的培养周期长,按正常情况,运动员要很长时间才能出成绩,而且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目前看靠普及来提高,从现已成功的经验来看是不现实的。对此王春业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往前推20年,中国差不多有10亿人在骑自行车,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一位自行车运动的世界冠军,什么原因?这里面还有一个认识规律、科学训练和合理选材的问题。申雪/赵宏博、庞青/佟健、张丹/张昊的成功比较具有说服力,在他们刚从事花样滑冰时,又有多少人参与这项运动呢?现如今,我们的花样滑冰人数又增长了多少呢?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双人滑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同从事此项运动的人口数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记者在采访姚滨时,他也有此困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花滑运动还没有普及!”对此王春业说:“要想在花样滑冰项目上保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认清规律,二是要更新观念,三是要通过合理选材,挖掘出最具潜质的尖子选手。”随着申雪/赵宏博的退役,张丹/张昊将成为中国双人滑的中坚力量,目前哈尔滨市的双人滑后备力量有几对尖子选手,像张悦/王磊、隋文静/韩聪等,他们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在总结中国队冬奥之旅时表示,下届索契冬奥会,无论冰上和雪上中国队都不会有规模上的扩大,保持温哥华的辉煌压力很大,但我们不能依靠增加编制和人员来实现这个目标,下一个四年里面更多的还是要从科学管理和训练上来实现。看来无论从国家的宏观战略,还是到地方的基层训练,在把握冰雪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不谋而合的共识。
上网从搜狗开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