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杨健 中国足球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的是对自主创新的扶植力度。
譬如角球算半球,譬如输球进中超,可惜足协迫于种种压力都放弃了。
国奥打中甲也是个金点子,但成色不如直接打中超。中超16支球队,中甲13支球队,一年32场中超与一年26场中甲,舍前者而取后者,折本生意。
什么都可以亏,但国奥怠慢不得。韦主任说,现在这事(国奥备战)还不启动,那2014年我们世界杯还能有机会吗?
明眼人看得出,国奥肩负着2012年奥运会和2014年世界杯两大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不能让这群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其如此,为什么不给这群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
一支集国奥适龄替补球员之精华的队伍,委身于中甲,与分散于中甲各队的国奥适龄主力低头不见抬头见,情何以堪?
徐根宝希望足协照顾到东亚的利益,因为国奥半壁江山在东亚,国奥打中甲是让徐根宝左右手互搏,怎下得了手?
1991年徐根宝担任国奥主帅,足协就安排他的球队直接参加顶级联赛。那支国奥其实是史上最强国奥,那支史上最强国奥长大成人,成了史上最强国足。郝海东范志毅就是出自那支球队。
遗憾,当年的自主创新没能坚持。否则,四年一奥运,20年走来,中国足球能培养出多少支史上最强。
由此也不难看出,阻碍中国足球充分发挥“体制和组织优势”(韦主任语)的顽固势力是多么强大。题外话,早先徐根宝的那支国奥参加顶级联赛,最终就是被其他参赛球队联手做降级的。
如今,打黑扫假风暴刮过中超,国奥被对手联手做降级的事情,相信断不可能发生了。相反,中超球队很有可能因涉案而被勒令降级。国奥打中超,起码为中超的不时之需备了一个永恒的提前量。中超天塌下来,有国奥顶着。
用国字号球队为联赛站桩,是中国足球创意园区里的一朵奇葩。作为管理者,足协理应大力扶植。国奥直接打中超吧,也算间接圆了东亚的升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