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国女足在重庆和加拿大队热身,结果以2比0战胜对手。主教练商瑞华派了大量新人上场,“没办法,很多正处当打之年的球员退役了。我现在最怕的是新人再说不干。”他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商瑞华所说并非虚言,近年来王坤、王丹丹、张颖等诸多主力队员选择离队,商瑞华称:“有的人宁愿去摆地摊,女足收入太低了。”
“不提高待遇,女足就完了”
摆地摊的是25岁的女足前国脚王丹丹。“她速度快,门前感觉好,在边路上很有作用。”商瑞华说,“可去年招她再进国家队时,她说不想踢了。后来我才知道,她在北京摆起了地摊卖服装。”
商瑞华对此很心痛。“全国现在女子足球运动员不到300人,而且还在不断萎缩,很多正当年的队员都想着退役。我理解她们的心思,踢球每个月收入就一两千块钱,甚至不如摆地摊,而且未来还没有出路。”商瑞华认为,如果再不提高待遇,中国女足未来可能更糟糕,他说:“日本女子足球运动员年收入有100万元人民币,中超一线俱乐部球员在30—50万元,中国女足的差距太大了。”
“盲目推进职业化,造成困局”
听到商瑞华的“牢骚”,中国足协负责人韦迪大为震惊,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女足遇到的问题超出了我的想象。”
韦迪认为,收入不高、缺乏保障等困境,主要因为女足之前不恰当地被推向市场,他说:“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比较盲目地推进女足职业化,造成的结果是,女足队员们没有从职业化的市场中得到回报,更失去了地方体育部门的保障,造成‘两不靠’的窘境。”
对于解决女足队员收入和出路的问题,韦迪期望地方体育局能承担更多的职责,他说:“女足的发展不能脱离政府,这是我们举国体制的优势,不能放弃。”
“想提高待遇,暂时无解”
韦迪和商瑞华都将提高女足队员收入的期望放在地方体育部门身上,可从目前来看这并不切合实际。
据了解,对很多地方体育局而言,发展女足运动耗时长、成本高、收效慢,而此间他们必须经受4年一次的“全运考核周期”,所以大家更乐意发展一些“短、平、快”的竞技体育项目。
事实上,目前除了上海、江苏等经济相对较发达省市外,国内很少有省市愿意花大力气发展女足。“资源也不会向女足倾斜,拨给女足的经费之少也可想而知。要想提高女足运动员收入,还需要在其他方面找出路。”女足圈内一位人士表示。
本报记者 朱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