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才
2004年,杰拉德·华莱士被国王发配去山猫,时年22岁。在国王三年职业生涯,一共打了不到1400分钟比赛。六年之后的2010,他终于进了全明星。乍看之下,你觉得这是个“草根青年努力奋斗终于攀上明星舞台”的故事吗?
实际上……
2000年,杰拉德·华莱士是全美最佳高中生球员。这个奖的得主,包括1988年的莫宁、1991年的韦伯、1992年的基德、1996年的科比、2003年的勒布朗、2004年的德怀特·霍华德和2006年的奥登。
事实是,杰拉德在18岁就声名显赫。17岁时,他就被奥丁格这样的老球探认为“体格可以和乔丹媲美”。运动能力非凡,打球拼命,攻防硬朗。当然,那时他包括投篮在内的技巧还很粗糙,但年轻人这点事总可以被原谅……可是,为什么会落到2004年这般地步呢?
因为:2000年,他没有趁热打铁直接杀进NBA,而是去了阿拉巴马大学。为阿拉巴马大学打的前六场,他场均得分20开外,名噪NCAA,颇不负奈史密斯奖之名。但之后的15场,场均只得8分。挨了他程咬金三板斧的大学学长们像所有挨了樱木花道杀威棒的对手们一样,逐渐醒过味来:原来这家伙体格虽然了得,跑起来电闪雷鸣跳起来飞檐走壁,敢情技术还粗得胜过砂纸……不会投篮,不会罚球,除了一招突破外别无所长,一旦落到阵地战就气短胸闷。奥丁格老师当初见了他这体魄激动得绕世界嚷嚷时,可没想到这一条:如果一个球员只有体魄,那可怎么办?
事实证明,没在2000年趁热打铁参加选秀,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策。2000年的全美年度高中生,到了2001年就只能混迹于一大堆潜力新秀中,戴着个“前全美年度高中生”冠冕,还要被“在阿拉巴马大学场均不过10分6篮板证明其不适合更高一级篮球竞争”这个事实给洒点儿灰。潜力股最怕的就是青春半夭,于是掉到了首轮第25位。
如果还嫌不够惨的话,就是他去了国王队。他一个铁骨蓝领,去阿德尔曼行云流水的体系,实在有些动弹不得。他业曾经在2003年夏天宣布“我每天训练时投中1500个跳投”,但他在国王从来没能进入轮换。2004年,他去山猫时,所有荣光都消失了。
你当然可以说些“刻苦修炼有益于人生”之类的话,但事实上,奈史密斯奖之类头衔,犹如港姐冠军,头一年活色生香,第二年委诸尘土。且看其他人:
1994年全美第一高中生杰罗德·瓦德去了密歇根大学,受伤,从此断送NBA前程。
1995年的罗恩·梅瑟去了肯塔基打了两年,入行是第六位新秀,而且从没当作过核心来培养。
1997年全美第一高中生巴蒂尔去了杜克大学,花了四年成为全美第一大学生。但是,2001年的选秀第六位也不算太好的成绩。
1999年的东尼·哈维去了佛罗里达,打了灰头土脸的一年,然后以第22位进了NBA,从此沦为龙套。
当然,巴蒂尔这样以学业和大学篮球传统为先的人物,总是能获得最多的褒扬。而高中生直达选秀,总是会被说成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但是,年复一年,高中生选秀天才不止;斯特恩规定高中生严禁选秀后,奥登、杜兰特、罗斯、梅奥们纷纷读了一年大一走了个过场,就直奔联盟。真正熬完大四的如布兰顿·罗伊们,也许并非热爱学院生活,而是在大学前三年没拿到合适的选秀顺位。
别去责怪青年们,杰拉德·华莱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成名要趁早,而成名之后对时机的把握更是要紧。这世上命中注定要纵横天下的奇才毕竟屈指可数,大多数的青年,必须把握住那么一点点机会,来让自己攀上舞台。任何一点点头衔都是必要与珍贵的,在你踏上NBA、接受老板们挑选之前。(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