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陈伟胜 本报约翰内斯堡7月9日电 对于中国足球之病,中国足协可谓遍请了全球“名医”会诊,中西结合,古为今用,但至今仍然未能真正妙手回春,找到病入膏肓的真正病因。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专家虽然深知弊端,但却苦无良药;国外权威则往往不懂中国国情、不谙中国球情、不解中国人情、不晓中国风情,隔山发力事倍功半,只能知难而退。
但是,谈起“5·19”制造者郭家明,却是既懂国情,又懂国际发展趋势;既是国际足联的技术权威,又是中国足球的授经、布道、解惑者。因此,本报记者在南非借世界杯即将进入尾声之际,独家采访了担任本届世界杯国际足联足球技术研究团队成员的郭家明,请他结合本届世界杯的最新技术特点和足球发展趋势,为中国足球再进行一次“望、闻、问、切”。
中国足球寄望未来
培养青少年球员,绝对不能再走到圈养的老路上去,必须要改变“流氓才踢球,踢球不读书”的观念,必须抓好青少年的文化学习,让他们从小真正认识到足球可能会为他们带来美好远大的前景,踢球照样有出路,而且可能有很好的出路。
谈起中国足球,郭家明非常感慨。早在1985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他率领中国香港队意外地在北京以2比1击败中国国家队,制造了轰动的“5·19”事件。早在25年前他就已经研究透了中国足球,但是没想到25年过去了,中国足球的发展仍然进步不大。
对此郭家明指出:“中国足球只有短期的指标任务,缺乏长期目标和愿景的系统策划、跟踪、实施。即使韦迪出任中国足协的掌门人后,他也只提出了两至三年的目标。从长远发展看,这对中国足球是极其不利的。”
“我认为中国足球至少要制订10年的发展规划,确定好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有希望。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口多,无论如何都能够培养出好的苗子。当然,要抓好青少年工作,绝对不是口头上说说这么简单,而在于青少年教练的培训问题。现在中国足球的症结就是青少年教练无论数量、质量,还是责任心、奉献精神都存在严重问题。新一代的青少年与以前的青少年又有很大不同,必须针对时代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为中国足球培养出未来。”郭家明颇有针对性地说。
郭家明坦言,通过本届世界杯来看,与世界强队对比,就目前中国现有国脚的技术水平,的确很难寄予太大希望,中国足球需要看下一代能否出球星。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