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阿根廷罗萨里奥9月9日体育专电 我把全部青春献给女曲
——记中国国际级女曲裁判苗琳
报道员赵敬珩 沈鑫
在2010年女子曲棍球世界杯赛场上,当中国姑娘在为捍卫中国女曲的传统和光荣奋力拼搏时,还有一位中国女裁判在赛场上奔跑追梦,她就是苗琳。她是国际曲联登记在册的8名奥林匹克预备级裁判员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位跻身该级别的女曲裁判。她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国女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苗琳出生在一个体育世家,父亲是足球运动员,母亲是体操运动员,丈夫是曲棍球教练,她本人也曾是一名曲棍球运动员。苗琳从14岁开始练习曲棍球,24岁进入广东省女子曲棍球队开始职业球员生涯,2001年退役。2005年,34岁的苗琳开始了女曲裁判生涯。曾经在女曲赛场上挥洒青春和汗水的苗琳深深地热爱着这项运动。她说,正是因为这个项目在国内属于冷门项目,所以所有练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都更懂得艰苦训练才会换来成绩的突破。
苗琳的裁判生涯始于2005年的韩国电信杯曲棍球赛。放下球杆,重新站在这片熟悉的场地上,苗琳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她肩负的不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两支球队的命运。从那一刻起,她就告诉自己,每一次哨响,都要给自己、给参赛球队一个满意的交代。她不断参加各种教练培训班,努力学习英语,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幸运女神的垂青。 2009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冠军杯赛上,苗琳作为主裁判执法了那届杯赛的决赛。她说,那是一个裁判员的无上荣耀,这不仅属于自己和家人,更属于中国女曲。她能站在冠军杯的决赛场上执法,不但是国际曲联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女曲运动的肯定。每每提到这场比赛,她的脸上都会泛起自豪的微笑。
但是,所有成功都不会一帆风顺。2006年苗琳接到通知,将去多哈执法亚运会女曲赛事。但就在临行前的几天,母亲突然病倒。正当她犹豫是否前去时,运动员出身的母亲对她说,作为一个裁判,她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中国的形象,所以一定要去,而且要圆满完成执法任务。到达多哈后,苗琳才得知母亲要进行脾脏切除的大手术,她只能守在电话机旁等候消息。作为女儿,那一刻,她能做的就只有遥祝母亲一切平安。作为裁判,苗琳在比赛场上必须要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国际级的执法水平。在那届亚运会上,她不但顺利地完成全部执法任务,而且还与中国女曲一起见证了在亚运会上夺冠的光荣时刻。
苗琳说,虽然是国际级裁判,但是脱下裁判服,她们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苗琳每次在国外执法比赛并没有酬金,只有少量的生活费。她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是因为她知道,中国需要一个国际级裁判,这样才能最快知道国际曲联的相关政策调整和规则变化。为了这个目标,她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
随着国际曲棍球运动的发展,比赛节奏越来越快。从2009年开始,国际曲联规定,正式开始启用自发球规则,就是说球员可以选择自行发出界外球。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比赛的整体观赏性。但是对一个裁判员来说,这就意味着要奔跑更远的距离,要加快奔跑速度,才能跟上比赛节奏,做好每一个球的判罚。 苗琳已经是一名11岁男孩的母亲,而她在比赛场上,要与年轻的运动员们一起奔跑,要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地点,这就需要平日不懈地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状态。苗琳至今已经执法了70场国际A级赛事。她说,每次比赛前裁判员都要经过近似残酷的体能测试。为了通过测试,保留裁判员级别,每次接到执法通知后,她都要提前一个月开始恢复体能,调整状态。作为一个40岁的母亲,要完成如此高强度、高水平的大赛执法工作谈何容易。但是,苗琳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坚持到了今天。苗琳说,中国女曲需要她,现在她还不能选择休息。
2010年阿根廷女曲世界杯赛即将落幕,苗琳作为裁判员已经执法了三场比赛。她说,虽然自己不是运动员,但是作为一名裁判员,她可以一直陪伴着中国女曲,这让她觉得很幸福,中国队的每一次胜利,她都感同身受,她把自己的全部青春献给了中国女曲,无怨无悔。(完)2010/09/10 15:14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