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奥运冠军特招不搞特殊 高校要有高招培养运动员

2010年09月10日15:42

  课堂里的孙雯学习很努力

  近日,一份拟清退307名“超学时”研究生的通知,出现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网站上,两位奥运冠军高崚和杨威身陷“清退门”引发热议。

  是不是所有的特招明星对于学校来说只是走过场的“匆匆过客”?

  并非混个文凭

  破格招收奥运冠军在不少大学都有先例。到目前为止,北体大、人大、清华、北大、交大及许多地方高校招收过刘翔、郭晶晶、王励勤、刘子歌、佟文等大批优秀运动员。也许不少人会认为,高校只是想用体坛明星当金字招牌,对运动员没有原则地“宽进宽出”;而运动员进高校,只是走过场混个文凭罢了。

  但这很大程度上是思维误区。事实上,事业学业都“获金牌”的优秀运动员并不在少数。乒坛名将邓亚萍就是一个例子,1997年退役后,她先后进入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从教练员到学者、官员,邓亚萍充分抓住了机会。还有足坛名将孙雯,挂靴之后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名普通学生。尽管学校并没有要求她按时上课,如果国家队有任务,学校自然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孙雯重回国家队后随身带着书,始终抓紧时间自学。

  特招情有可原

  奥运冠军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给他们一个破格入学的机会实属公平。

  早在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六部(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对获得过规定名次和称号的运动员,经国家体育总局资格审核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可以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冠军上大学本身就是一种特定意义下的特招,是国家从国情和人才培养的角度,为运动员们创造更好环境的人性化举措,同时也是我国为知名运动员“后运动员生涯”的一种安排。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对运动员负责。

  方式还需完善

  单纯从名与利的角度衡量,明星入大学进修、大学借明星造势,可谓相得益彰,然而从实际过程看,明星的大学路对双方都是一种挑战。对于大学来说,如何为那些飘忽不定的明星量身打造课程安排,在运动大量耗费精力的同时,如何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保障,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在于招的学生是什么身份,关键是过程中的公开、公正、透明。”

  对于体育明星来说,由于过早投入专业训练,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能否适应大学课程也是个问题。作为公众人物,在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之后,运动员也应对自己进行自律,遵守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

  本报记者 厉苒苒

  作者:厉苒苒
(责任编辑:魏贵玉)
 
  [Ctrl+Enter]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