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融水民族体育运动会 趣味竞技欢乐总动员(组图)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2010年09月27日14:57

  本报记者 蔡立梅 唐辉吉 通讯员 龙涛 文/图

  9月24日上午,台风“凡亚比”余威尚在,天下着小雨,融水新建成的民族体育公园里却人声鼎沸,融水苗族自治县第二届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在进行中。雨水阻挡不了人们的热情,拉拉队员撑着雨伞呐喊助威,运动员冒雨竞技。本届民族运动会新增了高脚马竞速、投绣球、射弩、拉鼓、爬竹竿、抢花炮以及中学生田径比赛等项目,还设置了足球联赛和包括门球、太极拳、健身操在内的老年人体育比赛。来自融水全县20个乡镇的代表队共1000多名各族运动员,在16个项目中展开角逐。

  与通常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不同的是,因为有高脚马、投绣球、板鞋竞速、射驽、拉鼓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场上欢声笑语不断,更像是一个欢乐的节日盛会。而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背后蕴含的民族习俗和历史文化底蕴,则让比赛增添了许多的兴味。

在高脚马竞速比赛中,运动员们“骑马”奔走

  高脚马竹竿为“马”

  24日上午,田径场上的高脚马竞速比赛有趣而多意外状况。比赛名叫高脚马却不见马——所谓的“马”,原来是两根长1.5米的细竹竿,距地面三四十厘米高处有短竹枝作支架并用棕绳编成踏蹬。参赛运动员两脚套在踏蹬上,两手架着“双马”飞奔,到了终点再折回来,谁跑得快谁赢,这看上去有点像踩高跷。

  “高脚马以前叫做竹马或骑竹马,是土家族、苗族人雨天代步、涉水过河的工具。在融水,它是苗族群众收大糯的一种劳动工具。大糯是融水山里种植的一种稻谷,山里的水田深,水又冷,收割时当地老百姓手持月亮型的剪刀,脚踩高脚马,把稻谷一根根地剪下,放进身上背的背篓里。”裁判首德昌介绍,高脚马从一种劳动方式慢慢演变为民间农闲时自娱自乐的娱乐竞技活动,2001年被列为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由此得到推广。

  高脚马看着有趣,但掌握起来颇有难度,因此,参加高脚马个人赛的运动员只有24人。个人赛程只有100米,可不少运动员不是中途从“马”上掉下来,就是在冲刺时“马失前蹄”摔倒在地,遗憾不已。

  比赛结束后,有观众跃跃欲试,可左跳右跳就是上不了“马”,引来一片笑声。“这是很考验运动员的体力、爆发力和平衡力的项目。”融水业余体校的梁良教练现场传授技巧:“上‘马’时踏蹬要踩得又稳又准。最重要的是保持身体平衡,跑‘马’时方向明确,可以像‘马’一样跑、跳,但手脚要协调,步幅、步频都要掌控好……”

在投绣球比赛中,接球员背着背篓接球


  投绣球投的是“沙包”

  绣球是壮族人民喜爱的吉祥物,原本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壮家姑娘看准了哪个小伙子就向他抛出绣球。演变成民族运动赛场上的比赛项目之后,投绣球虽然少了一些温情脉脉,却也同样考验着姑娘们——能否把绣球远远地投进接球员身上的背篓,同样是需要好眼力的。

  吴建莲是和睦镇小学代表队的接球员,该校的5名队员都是老师,“语文、数学、英语老师都有,就是没有体育老师”。4名投球手,每人必须在3分钟内投完6个绣球。比赛前,队员们买来漂亮的绣球,用垃圾筐接球,刻苦训练了一个星期。“可是到了赛场一看,‘绣球’原来是沙包做的,比绣球重多了。”临时训练了一下,这些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女教师就上阵了。

  背着背篓侧着身,紧盯着绣球飞来的方向,吴建莲灵活地前后左右移动,把一个个绣球“收入囊中”。最后一数,24个绣球只有6个“漏网之鱼”,队员们忍不住欢呼雀跃。

  不过,高手之外还有高手,最后怀宝镇代表队以投进19个绣球夺冠。原来该队的队长孔秋英是中学体育老师,曾经在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这一项目的季军。

  “好多运动员抛球时上下摆荡绣球,这样很浪费时间。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左手持球,右手拉线,左手往右后方抛球,右手往前上方送球。这样投球不仅方向稳,弧线高,而且省时省力。”孔秋英的解说,道出了该队夺冠的窍门。据她说,学校的体育课并没有投绣球这项课程,不过她平时会教喜欢这一项目的学生。

射弩立姿比赛,巾帼不让须眉

  射弩比的不只是环数高低

  射弩比赛的赛场设在体育公园的芦笙坪。由于是新增的项目,大部分运动员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弩。所以,尽管赛前举行过培训班,可是比赛时还是有不少箭飞到了靶外。

  担任射弩副总裁判的是60岁的唐宜生,他是柳州市的射弩爱好者,曾在第11届自治区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射弩项目个人立姿银奖。

  “射弩和射箭有什么不同呢?”不少第一次见到射弩比赛的观众,和记者一样满腹疑问。“弩,是古代藏、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武器,主要用于狩猎和战争。它和箭不同,有击发、瞄准装置。演变为体育竞技项目之后,用于比赛的弩分为标准弩和传统弩。标准弩是机器制造,有扳机、准星和标尺。传统弩是全手工制作,没有一块金属。现在广西还没有开展传统弩项目的比赛。”唐宜生的介绍,不亚于专业的解说。

  参加本届射弩比赛的男女运动员各有24名,按立姿和跪姿两种姿势进行比赛,每个运动员每种姿势发20箭,分四组射击,每组5箭,5箭要在5分钟内射完。有的运动员开始时领先,接连射出几个10环,后面却频频失误。

  “在赛场上你追我赶,力争一箭比一箭好。这就是射弩比赛的乐趣。”唐宜生说,虽然平时的训练很枯躁,可是竞技时乐趣无穷。

  “射弩不仅是比赛场上的环数高低,还比赛场外的技能。”唐宜生接着介绍,平时对弩、箭的保养、调试,对射弩选手来说至关重要,“每支箭的性能都不一样,你要摸清楚,知道它是偏左还是偏右,偏上还是偏下,射击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射弩瞄准时要闭气,臂力、眼力等各方面要协调,这些都要求运动员身体综合素质要好,还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10环命中率高的人,往往能气沉丹田、稳如泰山”。

拉鼓比赛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拉鼓拉拉队“气势凌人”

  比赛中,最热闹的项目是9月24日下午举行的拉鼓比赛。因为拉鼓比赛的运动员最多,每个队有男女运动员各6名,融水20个乡镇都派出了代表队,每个代表队又有几十或上百名拉拉队员。观众也很多,赛场设在篮球馆前面的地坪上,球馆的楼上楼下、阶梯上都站满了观众。

  拉鼓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和它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关。原来,拉鼓源自苗族最盛大的祭祀节日——拉鼓节。拉鼓节的活动中心是木鼓和牯牛:宰牯牛敬祭祖宗,同时举行拉鼓活动。鼓分大鼓、小鼓,拉大鼓每13年举行一次,拉小鼓每7年举行一次。无论大鼓小鼓,均选在收割之后的农历10月举行,拉大鼓为期13天,拉小鼓为期7天。拉鼓节期间,远亲近戚,亲属朋友,纷纷聚到拉鼓的村寨。拉鼓在拉鼓坡或开阔的地面进行。以粗大的龙藤捆牢鼓腰之后,以本鼓社或联鼓社男女青年为一方,以外地宾朋为另一方,双方拼力“抢鼓”。拉鼓中经常会出现一排排人墙倒地,引来了一阵阵欢快的笑声。拉鼓场上,到处是盛装的男女,甚为壮观。

  现在,已经简化、演变成民族体育竞赛项目的拉鼓,类似拔河,不过还保存着大麻绳中间拴着长鼓、鼓身上绘牛头、挂牛角的传统,举办时间也不再拘泥于13年一次,而是每年的节假日都可以随机举行。

  拉鼓赛是循环淘汰赛,为了从20支队伍中胜出,各个乡镇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良寨乡的领队梁文锋告诉记者,该乡代表队的队员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来自各行各业,苗、瑶、侗、壮族都有。该乡的拉拉队队伍阵容很强大,“比赛前乡里广贴海报,欢迎大家自发来助阵。大概来了200多人”。比赛中,这支拉拉队非常卖力,有节奏的“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结果,这支以中年妇女居多的代表队获得了第八名。

  比赛的最高潮自然是最后的冠亚军争夺战,穿运动鞋的同练队和穿解放鞋的怀宝队展开拉锯战。体形上占优势的同练队先赢一局之后,大家都为“解放鞋”捏了一把汗,没想到“解放鞋”很顽强,在相持五六分钟之后,大鼓终于移向“解放鞋”阵营。最后一局,怀宝队的总指挥大声喊:“拉拉队再大声点啊!”震天的呐喊声中,“解放鞋”赢了“运动鞋”!那些跳起来的拉拉队员,一个个面红耳赤,看上去使的劲一点也不比拉鼓运动员少。

  

  
(责任编辑:严国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