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其他 > 其他

从举国欢腾到遭受质疑 金牌拿多了也会审美疲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1月10日05:49
人民图片
对话人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公冶民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体育学博士后 陈立基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学者 易剑东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晓正

  本报编辑 郑轶

  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军团在广州亚运会上的所向披靡竟然引发一场“口水战”。金牌榜上,第二至第八名的金牌数相加,只比雄踞榜首的中国代表团多1枚。如此巨大的领先优势,换来的不是“满堂彩”,反倒是针锋相对的争论:“一骑绝尘”是该大力赞扬,还是该冷静思考呢?

  金牌拿多了也有错吗?不少体育人对此感到委屈和不解。但如果透过表象就会发现,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公众对体育的期待正在转变,传统金牌观与金牌生产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金牌?怎样才能以更合理的方式获取更有含金量的金牌?本期《体坛圆桌》邀请体育业界和学界人士,共同探讨中国体育的金牌之惑。

  金牌是越多越好吗?

  编辑: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199金在金牌榜上一家独大,由此引发争议。从为夺不到金牌而苦恼,到为金牌太多而争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公冶民:应该说引发的争议局限在业内人士之间,广大民众还是肯定成绩的。业内人士为什么不一致呢?打个比方,过去搞精英教育,大学生很少,国家投入大,社会对大学生普遍赞扬。现在则是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大学生多了,重点大学的学生可能还赞扬一下,“三本”学生就不看重了。竞技体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也同样会遇到这类问题,是发展的必然。

  陈立基:金牌多却成了烦恼是好事,这说明国家进步了,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进步了,国人和社会的期待高了,对金牌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也在质量上,取得金牌的方式要上水平、上台阶。金牌引发的思考是好事,说明社会各界更关心体育事业。一个系统要有生机和活力,必然要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只有多听群众呼声,多看社会诉求,科学决策、合理干事,才能得到最大的支持,达到最好的效果。

  易剑东:因为我们自1982年以来已经成为毫无悬念的亚运会金牌榜第一,人们失去了新鲜感,但我们在奥运会上的三大球和基础大项成绩始终不尽如人意;同时,我们的国民体质还很不理想,与一个金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人们不再为金牌狂喜,而为国民体质担忧。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后,依靠金牌为国家争光和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社会心理已经逐渐淡漠。

  熊晓正:从积极意义上讲,过去我们渴望金牌,是想证明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今天还需要用“金牌”来证明吗?如果还沿着惯性思维去谋取金牌,显然不会提高大众对金牌的期望,只会造成“审美疲劳”。那么我们今天是否不再需要金牌了呢?倒也不是,争取金牌仍是体育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途径。金牌的争论是现象,透露出的是竞技体育“金牌化”的问题。我们现在发展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亟须调整。

  金牌现在还值钱吗?

  编辑:记得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中国队包揽七金,当时可谓举国欢腾;可如今,一提起乒乓球项目的“包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担心“以后没人跟咱们玩了”。这种反差是否表明,竞技体育的金牌不值钱了呢?

  公冶民:拿学历举例,现在家里出一个博士生,人们还是会激动、振奋;但如果是一般学校的本科生,也就不激动了。对于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乒乓球项目,也是如此。

  陈立基:反过来假设,如果乒乓球一块金牌也拿不到,大家会怎么看?竞技体育没人愿做败军之将,取胜是竞技体育的最重要特征。不过金牌只是个形式,许多东西比金牌更重要。从某种角度讲,金牌的意义在于国旗飘扬、国歌奏响,这是显示国家威仪、民族尊严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金牌的含金量又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永远满足于“灵、小、巧、轻”项目的金牌,重新思考和部署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才是根本。

  易剑东:经济学上讲稀缺性决定价值,金牌拿多了当然要贬值。但金牌的价值可以转向,不再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象征,而是综合国力、社会活力、文化魅力和民族素质的综合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牌又没有贬值,但价值取向有所调整。

  熊晓正:金牌值不值钱,是因人而异的。对公众来讲,获得金牌已经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常态,对金牌的热情显然会消退。如果足球能争到一块金牌,我敢预言,那一定会举国狂欢。政府要降低对金牌的热情,把它视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要体育工作总体呈向上趋势,对金牌数量的涨落不必过于“认真”。只有这样,才可能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环境。

  金牌就那么重要吗?

  编辑:有人说,我们拿了那么多金牌,但却丢了最重要的一块金牌国民体质的金牌。据2010年一组报告显示,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连续10年下降,肥胖率、亚健康比率等均高居世界前列。如何看待竞技体育强盛而全民健身疲软的矛盾?

  公冶民:这是不同领域的问题,涉及一是金牌,二是国民体质,三是青少年体质。这是3个领域的体育,一般老百姓分不清,业内人士应该分清,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又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用金牌数量去评价其他领域的质量下降是不合适的。当前最大问题是学校体育下滑,介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学校体育担负着增强国民体质和为国家队输送人才的双重任务,它的下滑导致多方面的疲软。

  陈立基:国民健康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涉及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工作生活条件等,不能归咎于竞技体育。国民健康与竞技体育并不矛盾,也不是此消彼长的问题。提高国民体质,不是体育部门一家能解决的问题,要靠国家、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更要靠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个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一种有责任感的表现。体育部门要做的,是要引导和培养科学的健身理念和方法,引导建立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规划和提供健身场地,组织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

  易剑东:在一定条件下,将过多的人、财、物投向竞技体育,势必造成群众体育发展得到的支持有限。因此,中国无论在政策导向还是经费支持方面,已经到了适当增加对群众体育投入的时候。将资源无限地投入竞技体育用来增加金牌,只会导致国民体质的衰退。

  熊晓正:不要将二者对立起来,二者有各自的任务与规律,用目前发展竞技体育的办法去发展群众体育,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要转变过去发展群众体育的方式,界定好政府、社会和个体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至于国民体质调查中提到的问题,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体育在这方面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不要将解决国民体质问题的“宝”全部压在体育上。 (来源:体育)
(责任编辑:王正坤)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