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 > 网球-赛车-棋牌-足彩 > 网球 > 澳网|2011年澳网|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2011澳网中国金花

前网球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娜影响力超姚明刘翔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2011年01月28日13:08

  前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沈阳:

  论国际影响力,李娜已超姚明和刘翔

  如果你曾经爱过,正在爱着,或将要爱上李娜,都请你向她致敬——向一个渐行渐近的“娜时代”致敬,向一切美好和绚烂致敬。

  28岁的姑娘,是中国体坛一枚无与伦比的钻石。如下,我们将这枚钻石最精致的九个棱面一一为您呈上,敬请近观。

  跨版采写 晶报记者 朱健

  李娜挥臂一跃的时刻,不仅成就其个人的辉煌,更凝固成了中国网球的光荣一刻。

  在庆幸之余,原国家网管中心副主任高沈阳想得更多的却是以后——“李娜是打出来了,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年轻队员为什么赶不上来?梯队建设怎样才能更有保障?”

  虽说刚从网管中心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但高沈阳依旧时刻关心着中国金花的一举一动。对于李娜的成功,高沈阳很欣慰,在接受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他甚至这样褒奖道,“我相信,在国际上,李娜的知名度已经超过了姚明和刘翔。”

  他的理由是:在国际网坛,一个大满贯冠军的影响力要远远高出奥运会的冠军。

  李娜的成功离不开当年“让中国女网率先单飞”的策略。2008年,中国金花突破了原有体制,纷纷出去单飞闯天下,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现在李娜、彭帅、郑洁用辉煌的成绩证明了,当初迈出去的那一步是值得其他项目借鉴的。

  “现在我不得不佩服姑娘们当年的魄力,敢于舍弃旱涝保收,闯出了一条新路。”高沈阳说。

  但高沈阳却始终心存忧虑,“李娜她们这批人成绩好,但不能掩盖网球苗子青黄不接的现实。我们的网球为什么不能像乒、羽、跳水和射击那样,一茬一茬的好苗子,用都用不完?”

  的确如此,随着李娜等人岁数增长,她们身后的小金花却始终“不给力”。22岁的张帅成名尚早,但尴尬的是,她至今还未取得一场大满贯正赛首胜;韩馨蕴、孙胜男、徐一幡和鲁晶晶这一批小花更是如此,偶尔在类似中网的赛事中露个脸,但很快就被淹没,悄无声息。

  对于这种状况,为中国网球把脉很准的高沈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想让中国的网球有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借鉴李娜这一批队员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要让他们走出去,真正与国际接轨,要让他们的翅膀硬起来。”

  地位

  中国人都喜欢这么说章子怡:“不管怎么说,她是惟一一个能撬动西方市场的中国演员。”

  同样,我们正期待着一个“李娜王朝”在墨尔本奠基。毕竟,崛起的中国需要一系列巨星在世界上代表其形象,代言其文化,证明其价值。刘翔、姚明之后,处于世界主流运动体系的李娜,恰好是最值得期待的一个。

  直播半决赛之时,澳大利亚的解说员也想到了这一点,他特别提到中国的另外两位国际级体育明星——姚明和刘翔。在他看来,极富个性的李娜已成为继任者。

  回到国内,李娜更是掀起了一阵旋风。在她取胜后不到一个小时内,微博差不多有上百万条内容都是在谈论“娜美丽”、“国际娜”、“膜拜娜”等词汇。

  毫无疑问,在张怡宁、郭晶晶退位后,李娜已稳坐“中国体坛一姐”宝座。放眼整个体坛,李娜是否可以和姚明刘翔并驾齐驱呢?

  对此,原网管中心副主任高沈阳相当自信,“我相信,在国际上,李娜的知名度已经超过了姚明和刘翔。”

  这样说是有凭据的。网球在欧美发达国家非常有影响力,从世界体育的话语权来说,没有发达国家的“认可”,就很难具备世界级影响力。2010年,著名网站Wiplist根据互联网搜索率评选出了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华人,李娜超越姚刘二人,高居体育圈第一。

  个性

  月黑风高的伟大航路上,总要有几朵不太平的浪花。

  为何如此?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上,我们总习惯顺流而下,顺水推舟,宁为附骨之蛆,不做自由之蝶。

  李娜却不喜欢这样——她宁愿背负骂名,遵循内心的声音。

  10年前,李娜初露锋芒。2001年九运会上,她一举拿到女单、女双和女团3个冠军;就在同一年,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收获了女单、女双和混双3枚金牌。众人高歌“闪闪的新星”,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看起来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她,却在釜山亚运会前选择退役。

  说法很多,但最盛行的一个是,由于和当时国家队教练、管理者的矛盾,李娜才突然宣布退役。联想起她那特立独行的个性,这个说法变得十分可信。

  退隐两年,重回赛场,能力犹在,却依旧满身棱角。与网协不和,让媒体不悦,甚至在球场上对着球迷爆粗口……

  李娜的个性是出了名的,一旦脾气上来就会直接发飙,谁也挡不住。但这也是双刃剑——李娜为何会受到都市新锐阶层的欢迎?有人给出的答案是,她是一名属于新世代的运动员。

  气质

  历史在拍照,回响着咏歌的土地上,李娜手握权杖,飘散出女皇的气质,留下了最美丽的剪影,

  早在闯入四强之初,看到中国记者击掌相庆,李娜有意不屑,在她看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事”。

  此刻,尽管创造了亚洲网球新的坐标,女主角依旧淡定,用她的话说,“没什么,我永远都是第一。”

  美国《网球》杂志的主编皮特·波多是圈内很有分量的专家级人物。在做本届澳网女单冠军的前瞻时,他就预测李娜就是最后的胜者,理由是:“李娜的球,有王者之气。”

  王者之气,自然流露。这无须装饰,更倾向一种经历过风雨后的沉淀。

  多年的征战,时光的流逝,让她找到了一种平衡,没有年少时的焦躁,也没有了世故中的圆滑——有的只是往更高天空飞的欲望。正如李娜本人所言,“当你站在了某一位置,你就可以开始大胆假设。”

  天赋

  落败后,“世界一姐”沃兹尼亚奇低下了头,“李娜的天赋非常高,以至于你根本无法预测她能打得多好。”

  在WTA主席阿拉斯特的眼中,李娜已和小威处在同一个水准,“李是我见过最有天赋的女选手之一。令人惊叹,她不仅跑动敏捷迅速,而且击球力量丝毫不弱。”

  天赋,这个词并不陌生。一直以来,李娜被誉为“中国天赋最好的球手”——在底线的相持力只是一方面,1.73米的身高和65公斤的体重搭配匀称,加上出众的跑动,协调性、平衡感与力量素质,都注定了这个人天生是打网球的料。

  在以往的比赛中,李娜总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经常情绪崩溃,自我放弃。但现在随着自信心和心理状态的提升,李娜逐渐“放开了”,在快乐打球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

  

  言辞

  “对我而言,大满贯赛更重要,奥运会对国家而言更重要,奥运会夺冠只是网协的想法。”

  非典型中国人思维,造就这段著名的火星四射的告白——“我的丈夫就是我的信用卡。”

  这还好,是幸福女人甜蜜的形容。

  “2011年。我想要钱。”

  如此直白的表达,又让记者抓头,这能写进文章里么?

  ……

  娜式语言,名满江湖。

  只要李娜张口,她语言的犀利(甚至带点攻击性)立刻显示出与众不同——证明有的不仅仅是球技,还有智慧和力量。

  这似乎也成了这个人的标签。几乎是从一出道开始,李娜多次炮轰媒体和网协,但她个人并不在乎,“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只是要打好我的网球,别人说什么,写什么,我不在乎。”

  这不,在谈到和克里斯特尔斯的决赛,李娜又放出狠话了,“若夺冠,我就退役吧”。

  金钱

  李娜最爱网球,但不否认也对物质的追逐。

  闯入本届澳网女单决赛,李娜的世界排名将上升到第7位,如果能够再接再厉拿下冠军,她的排名更是将上升到第5位。

  奖金方面,李娜在澳网至少进账110万澳元(约合720万人民币),这是她职业生涯收获最大的一张支票。再加上两周前,她在悉尼站夺得中国历史上首个WTA顶级赛单打冠军的奖金,李娜一月份已经挣到了大概790万人民币,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奖金。

  职业生涯奖金总和,已收获了452万美元的总奖金,逼近人民币3000万大关。对于金钱,李娜自己倒是想得很明白,“谁不想要钱啊,这是事实。而且这是靠自己努力挣到的钱,用得很踏实。”

  难能可贵的是,“先富裕起来”的李娜也有一颗善心:2010年,她的捐款数额高达160万元人民币。去年7月,她还亲赴玉树灾区看望那里的小朋友们。

  

  大学

  成名已久,但有些事情仍像是一个谜。

  李娜曾在最好的岁月,突然退役,隐身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一名新闻系学生。在两年的大学时光中,李娜躲在了安静角落,忘掉所有与网球有关的事情,只和当时的男友姜山一起,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问起当年的学生生活,李娜颇为自豪,“还别说,我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大学生了。”

  但是,两年后,李娜发现这样不行,“我必须要回来,我想念网球……”

  就这样,中国少了一名优秀的记者,多了一个世界级的网球手。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学新闻”的经历,让李娜现在在和媒体打交道时,显得格外老辣。在闯入女单四强后,她甚至帮现场的中国记者想到了两天后的标题,“你们可以写,‘啊,进决赛了’……”

  城市

  墨尔本。球迷戴上中国脸孔的面具,见到东方人,竖起拇指,以表钦佩“NA LI”。连续两届闯入四强,当地人已经熟悉了这个中国名字。而对李娜而言,她同样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不然她又怎么会心怀感激,“澳洲真是我福地啊。”

  慕尼黑。这些年,德国几乎成了李娜的第二个家。养伤也好,训练也好,她和自己的团队待在那里的时间远超于国内。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李娜曾在慕尼黑的基地驻扎了三个月之久——她笑着形容这是一段“游荡在德意志的日子”,渐渐地,也喜欢上了慕尼黑的这份安静,“无比准时的地铁和火车,总是友好地与陌生人问好,还有我家隔壁那条喜欢亚洲人的牧羊犬……”

  而且收获颇丰,“学到了德国人的认真,还有他们的自我调节。”

  武汉。李娜的家乡,记载了成长,也塑造了火辣的性格。无论漂泊何方,家乡永留印记。这不,在昨日的半决赛面对困境时,她时不时蹦出的那句自我激励的“加油李娜”——纯正的武汉口音。

  靠山

  成功的背后,李娜有一座“全世界最稳的靠山”。

  她与姜山(上图)组成的“夫妻档”早成为网坛佳话。于李娜而言,姜山不仅仅是教练,也是“出气筒”、“信用卡”……或者说“支撑自己向前走的力量”。

  李娜表示,老公当自己教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俩人可以有什么说什么,交流沟通完全没有障碍。这样她心情愉快,球也打得更好。

  正是有了姜山的陪伴,李娜才能心无旁骛地专注打球。无论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姜山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李娜旁边,像照顾小妹妹一样陪在身边,打理她的一切,这份安心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俩当年还是湖北网球队早恋的坏典型——进队不久,李娜与姜山配对混双,情窦初开的她不顾“不许恋爱”的明文规定,与姜山朝夕相处,感情也逐渐增厚。

  要知道那会儿,李娜才十五六岁。

  

(责任编辑:王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