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强大并不意味着兴盛。
八连冠、九冠王,这样的头衔用来形容任何一支球队,都是一种至高荣耀。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在上海男排孤独求败的背后,却是一枝独秀的寂寞,更是乏人喝彩的无奈。
谁来看排球
都说中国足球没人看,但杭州绿城队亚冠联赛的头两个主场,看台上的人数都接近了3万人;即便在卖走了一批当家球星后,走进虹口足球场为申花捧场的球迷,每场也有万余人。可排球呢?
夺冠之夜,卢湾体育馆的上座率还算不错,但也仅仅限于这特殊的一晚。而放眼国内排坛,也就只有上海男排、天津女排以及广州恒大女排等少数几支球队有些人气,大部分俱乐部的主场上座率长年只能维持在一到两成。排球联赛年年都搞,但主动走入赛场看球的球迷却非常少,“打球的比看球的还多”,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很多球队在一线城市找不到市场,只能向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搬家,依靠当地组织观众,才能为球队营造一个像样的主场氛围。即使是在国内举办的国际赛事,也吸引不了多少眼球,这与日本举办国际大赛形成巨大反差。
哪怕是事关上海男排夺冠的关键比赛,本地的电视台依然没有直播。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排球被冷落在大众遗忘的那个角落。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排球俱乐部,都处在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谁来练排球
都说中国足球底子差,但最近一两年来,校园足球的发展已大有起色,送孩子去学踢球的父母也越来越多。可排球呢?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女排一直是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但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排管中心主任徐利公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中国女排一线专业运动员少得可怜,不到400人,后备人才匮乏,形势严峻。”与之相称的一个数据是,2008年全国青年队集训,男女排加在一起才16队,总人数也不足200人。
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残酷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排球敬而远之,不少原来有排球传统的省市早已将这个项目砍断,导致地方队少、后备力量缺。广东的台山曾是排球之乡,这些年来,广东连女排的队伍都没有,在恒大介入后,也不得不依靠一批“雇佣军”来打天下。男排更是举步维艰,在甲B联赛打拼。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局面的出现一点也不奇怪。“国内的排球联赛流于形式,缺乏大牌明星,水平有限,关注度低,导致球员的收入很少,再加上选材的要求又苛刻,能有多少孩子来打排球?将来无材可选,这才是最可怕的。”
谁来养排球
都说中国足球名声臭,但无论联赛还是国家队,却总能吸引一些国内外大企业的关注,今年重启的足协杯赛事就得到了日本某家电公司1000万元人民币的赞助。可排球呢?
男女排都有联赛,但即便是圈内人也承认,这样的联赛是徒有其表。相比于足球和篮球,排球的市场化、职业化进程起步迟缓,联赛半死不活。无论是赛程之短,还是随机性较大的积分制,排协的目的或许只有一个,就是尽快让联赛结束,好让球员专注于国家队训练和比赛。
即便是恒大强势介入,再有钱也花不出去,因为没人会愿意把自己的球星放走。各家俱乐部都缺乏人才流动的意识,固守全运会练兵的思想让转会政策成为空谈。
球队实力的强弱分明让争冠缺乏悬念,自然无法刺激球市的火爆。而缺少了大众的关注和媒体的支持,排球联赛很难得到企业的垂青。上海男排之所以能傲视群雄,唐朝集团背后的支持力度足以让对手羡慕。可这样“财大气粗”的俱乐部,国内有几家?
由于主管部门无心经营,联赛一直不温不火,门票和广告收入难以支撑俱乐部的支出,而大多数球队一年的赞助只有几十万元,并不足以维持日常运作,所以还得靠地方体育局的支持,不少俱乐部看似是职业队,其实是专业队,俨然一个“畸形儿”。
上海男排的夺冠可喜可贺,但中国排球的未来却令人堪忧。排协应该在鼓励引援、激活球市、宣传包装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的人会问:谁来看排球?谁来练排球?又有谁来养排球? 本报记者 关尹 作者:关尹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