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过未名湖、博雅塔,跑过百周年纪念讲堂、振兴中华碑,跑过蔡元培、李大钊雕像……5月4日这天,当54名火炬手传递着深圳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圣火,穿行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中,历史与现实,青春与未来,和谐相融,由这簇跃动不息的火焰,展开生动的画卷。
“有这么多同学看着我们,希望能把大运会的精神传递下去”,28岁的北大学生邢衍安是第一棒火炬手。置身于熟悉的校园,跑过短短却不同寻常的60米,他的脸上写满兴奋,“我已经跑得很慢了,但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北大已经度过6年学生时光的邢衍安,拿到了法学和心理学双学位,眼下正在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出现在中国男子4×100米接力的阵容中,而他的主项则是110米栏。“国内除了刘翔和史冬鹏,我在前三吧”,说这话的时候,邢衍安并没显得有多骄傲。“在北大,我只是个无名小卒”,他认真地说,“我想自己可以证明的是,大学也能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
75岁的吴文虎是清华计算机系的著名教授,也是第四十一棒火炬手。“为什么选我”,老先生笑着说,“我曾经是运动员啊。1959年清华电机系毕业,上学那会儿代表北京队参加全国比赛,跑1500米的。”老先生还曾连续18年担任清华教师合唱团团长,他的故事,生动诠释着什么叫“文武双全”。“传递火炬,也是传承精神——强身健体、报效国家的精神。”吴文虎说这话的时候,满是清华人的豪气。
名为“虹”的大运会火炬,有着别出心裁的设计创意。火炬由62块椭圆形多彩切片组成,可以任意旋转出各种造型。第三十九棒火炬手、来自英国的留学生温妮举着火炬,对此尤感好奇。“校园里的气氛真好,我的家人也会在电视里看到我的。”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温妮,还是院女篮代表队成员,“马上要打‘北大杯’了,我会和队友全力以赴。今年夏天我就要告别北大,火炬我将带回英国,这是一生难忘的大学经历。”
最后一棒火炬手胡凯,依然是大家熟悉的“眼镜飞人”的模样。对大运会,胡凯有着特殊的感情,“2001年我刚进清华,就在现场看过北京大运会;2005年,我在土耳其大运会上拿到百米冠军;这次,又成为深圳大运会火炬手。每次都很难忘。”已是清华经管学院博士生的胡凯,在与大运会不解的缘分中,有着自己的感悟,“清华的体育传统深深影响着我,让我意识到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每个参与大运会的大学生,都能感受到欢乐的气氛,就像今天这样。”
北大校园里,大运会纪念邮票的售卖摊位前已经排起长队。火炬就从他们的身旁经过,大运会的距离如此之近,就像中国大体协秘书长杨立国所说:“回归校园、回归体育的本质,深圳大运会将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