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彦) 近日有媒体爆料,有球队竟让球员服用一种名为“骨质疏松散”的药物,以图降低球员的骨龄,逃避检查。市体科所专家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做法很愚蠢,因为单单改变骨密度,影响不了骨龄测评结果。
据国内某体育专业媒体报道,中国足坛球员超龄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杜绝这种情况,足协加强了对球员骨质的检测。然而,从4月份开始,多名青少年队伍的教练和家长联合声讨一种叫“骨质疏松散”的药,他们称,“有些青少年队教练,让超龄的孩子服用‘骨质疏松散’,利用以大打小取得好成绩,以便高价卖出队员和球队为自己牟利。”
“骨质疏松散”究竟是什么?它对骨龄检测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骨龄评审员戎爱群。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一种药品,如果有类似的药,应该是通过改变骨密度来更改骨骼的成熟度。”戎爱群告诉记者,“不过,目前我国对参加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进行骨龄测试,一直沿用的是用X光片拍摄手掌骨,根据骨骺愈合度进行综合判定打分,然后推算出一个分值,再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的软件标准对应评判。所以单单改变骨密度,对骨龄测评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不过戎爱群认为,“这类药肯定含有一定的激素成分,而以为能达到降低骨龄效果的教练,肯定不可能只给队员吃一次,长期吃肯定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产生伤害。”
专家介绍,某些教练为了降低队员骨龄,在测试前,拿冰块将队员的手腕包起来,想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降低骨骺愈合度,结果把队员冻得哇哇叫,却一点效果也没有。戎爱群说,“一些教练想当然的做法很愚蠢,而且害了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