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道速滑队青岛内讧事件,余音还远未停息,对事件真相和最终处罚,仍旧是各种猜测。不过,与其再深究那一晚的闹剧究竟谁对谁错,不如我们仔细看清楚如此恶性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无论是“丽江群殴”的事后风云,还是青岛内讧的纷纷扰扰,这些都是队内矛盾爆发的导火索,究其根源,有一个与国球“让球”相似的影子逐渐清晰,那就是短道速滑的“牺牲战术”所导致的利益冲突。
中国乒乓球霸主地位难撼,为国家赢得了无限荣耀。但多年来,有一敏感话题始终与国球如影随形,就是“让球”。其实,这种“让”在很多运动队都存在,但很少有像乒乓球队这样“坦诚”的,原因就是如此强大的乒乓球队摆得平“让球”后的各方利益冲突。之所以何智丽当年会有“违背”,是因为当时的乒乓球队尚不具备队员均有“轮流坐庄”的实力,利益冲突也难以摆平。
在短道速滑队有“牺牲战术”,最终的冠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其他队友的“牺牲”为代价的。短道速滑虽然有集体也有单项,但它与田径、游泳等项目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滑行中,有弯道超越、有碰撞、有犯规,如中国队、韩国队这样整体实力占优的强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把短道速滑项目的单项也变成了一个“半集体项目”。在中长距离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配合,需要有人打乱对方的节奏或是阻止对方的超越,而即便是“牺牲”也需要一定的水准,一个转弯、一个碰撞,瞬息万变,千分之一秒的技术含量,要求极其精准。
说白了,能在冰场上做“牺牲”的队员也具有相当实力,但拿金牌的只有一人,这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平衡这“成功”与“牺牲”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衡、协调主力队员和“牺牲”队员之间的利益,是队伍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难题。而且,这虽然只发生在冰场上的利益冲突,又会牵扯出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黑龙江、吉林两省队,在短道速滑队的矛盾蓄积已久了。经常以极高技术含量充当“配角”的一方,如果长期充当“牺牲”的角色而没有出头的机会 当然会对“成功”的一方不满,而这种由不满引发的矛盾,就在短道速滑队中长久蔓延开来。
其实,早在杨扬、杨阳、王春露、孙丹丹当红的年代,队伍也存在种种矛盾。当时,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比较成功地将这些矛盾“消化”。但在“后温哥华时代”,缺失了这种共同奋斗的目标,领队、教练、大牌队员和“牺牲”队员之间在管理理念和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有问题出现,领导层只显示出了对大牌队员的宽纵,“牺牲”队员出于各种需要心理,追随依附于像“大姐大”这样的强势人物,以求寻找利益支撑的力量,或者是与管理者要价时的倚仗依托。
与中国队同样存在“牺牲战术”的韩国队,在2010年冬奥会结束后不久爆出了“假滑”丑闻,冬奥会冠军李正秀因为在选拔赛中“假滑”而遭禁赛,这与中国队内讧事件背后的利益之争有共通之处。李正秀被人“供出”,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导致背后的交易被曝光。
王濛,可以处罚,或是开除出国家队,或是彻底禁赛,但对于中国短道速滑队来讲,若不从根源上消除利益冲突的“病灶”,下一个出来闹事的可能就是“李濛”、“孙濛”!
本报记者 丁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