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解读造就“功利足球”
一说到中国足球走过的弯路,很多人就会指责当权者总是急功近利,每次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还喜欢拿中国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进行一番对比———20年前,中、日、韩三国足球水平大体位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我们却已经远远地被人家落在了后面。
日本、韩国一直按照足球规律办事直至取得了今天的成功,而我们却总是急功近利,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直在为“政绩足球”、“出线足球”而奔波,结果呢,却总是事与愿违。事情的表相的确如此,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为何总是急功近利?这主要是因为足球在中国早已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国力尚不够强大。体育作为民族主义崛起的重要推动力,离政治的距离很近。在民族复兴、国家荣誉的神圣话语之下,体育赛事轻而易举就成为了举国关注的焦点,而政府也需要通过体育的凝聚力来完成对社会的动员。于是体育的举国体制应运而生。经过各种过度的诠释,体育本质上的意义被忽略了,而对民族尊严的意义被极度放大。实际上,那些爱国的球迷不会意识到,自己神圣的爱国主义情绪中,也裹挟着不理性的成分和虚荣心的杂质。在膨胀的民族主义压力之下,诞生了女排和乒乓球这样的英雄幻象,也催生了一个自卑的失败者———中国足球。
足球在中国,从来就不只是一项单纯的体育项目。除了足球本身的魅力之外,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足球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一种象征,是境外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对世界杯长盛不衰的热情中,寄托着一个民族对工业文明的向往和对国际舞台的渴望。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中,从一开始,足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就被过度放大了。中国体育的蒸蒸日上,让国民的虚荣心越来越强烈。而“败家子”形象的足球,成了民族尊严大合唱之下的众矢之的。每一次耻辱失败之后,主管部门都受到极大的压力,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平息民怨的成绩来。在这种氛围之下,长远而现实的构思难以出现,即使提出来也无人喝彩,更没有人可以真正实施。
于是,中国足球多年来一直在“政绩足球”、“口号足球”、“出线足球”的束缚下举步维艰。而如今亚洲其他国家都加大了对足球的投入,由于他们没有那么多体制上的约束,一开始就走上正路,把足球还原成一项真实的体育运动、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游戏进行发展,因此进步很快,中国足球由原本的“亚洲准一流”迅速下滑为“二流”甚至是“三流”,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