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综合体育 > 体操 > 体操动态 > 2011年世界体操锦标赛|2011体操世锦赛 > 中国军团

中国男子体操为何难寻全能王 只注重单项尝苦果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宋翔
2011年10月15日19:54

  再一次,中国男队的队员和个人全能的奖牌无缘。昨天,中国选手滕海滨排名仅列第18,是中国队49年以来最差的个人全能成绩。自从2008年奥运会后,伴随着杨威、黄旭等“钻石一代”相继退役,中国的男子体操运动员就再没有出现一名全能选手。而最近20年中,中国体操队也只有李小双、杨威两位真正意义上的“全能王”。

  从2009年世锦赛至今,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冠军一直被日本选手内村航平霸占,并且这样的势头很可能会延续到明年的伦敦奥运会。外界不禁要问,在男子团体比赛中已获得世锦赛五连冠的中国男队,为何就没有自己的“全能王”?

  中日培养机制存差异

  内村航平这样的高水平全能运动员,在日本出现是有必然原因的,这得益于他们从小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在日本体操界,运动员在打基础时就要练全能,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有重点突出,但不至于“偏科”。

  而他们要想参加像世锦赛、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大赛,首先要通过日本国内的选拔赛,而参赛选手必须要参加全能比赛,这也就要求参赛选手在全能6项中不能有太弱的项目。

  但中国体操的人才培养机制却不是这样。中国体操队领队叶振南说:“在上个奥运会周期,我们的很多地方队都顾着眼前,搞单项。这就造成了他们向国家队输送的人才,呈现出单项很突出,但没有其他更多项目。这就是中国体操缺乏全能运动员的主要原因。”

  只注重单项尝苦果

  事实上,中国体操不是没有出现过优秀的全能运动员,像“钻石一代”就是最突出的代表。“我、杨威、(李)小鹏那一代运动员,在很小的时候,也就是10岁-16岁这段时间内,都是在练全能,而陈一冰、肖钦、邹凯,则在这个时候练得更多是单项突破。”原中国体操队队长黄旭告诉本报记者。

  在国际体操难度不封顶的大环境下,练单项,时间花费相对短,见效却比较快,因而很多地方队的教练当然愿意如此。“全能运动员比一般运动员练的东西要多,时间和精力付出也更多,但成绩却出得慢,甚至可能出不了太好的成绩。这种情况下,练单项就比较实惠。这就让一些地方队的教练,在培养运动员时形成了练全能不如练单项划算的思想。”一位国家队的教练这样说。

  在目前的中国体操男队中,能比6项的运动员也就是滕海滨、吕博和郭伟阳等人,其他的都属于多项,甚至是单项运动员。叶振南透露说,在伦敦奥运会周期中,中国体操的培养人才的思路刚刚转到打造全能运动员上,“但目前这批运动员已经定型,只能在弱项上弥补,也就不会出现类似内村航平这样的顶尖全能选手。”

  基层试点培养全能人才

  因为缺少高水平的全能运动员,已经让中国体操队感受到切肤之痛。他们也必须对此做出一些改变。不被很多人所知的是,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已经要求一些体操发展好的地方,要试点尝试培养至少4个项目都具备高水平的运动员。

  具体而言,就是让地方队的教练在培养11、12岁的运动员时,要至少培养4个高水平项目。这4个强项,基本上要在国际比赛中具备每个单项前8名的实力,并且这4个强项中,要有一个项目是能争夺冠亚军的。

  虽然这样的试点才刚启动不久,并且如果要出人才的话,也要在2016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后,但是“一旦试点成功的话,那么肯定会引起其他地方队的效仿,到时中国体操也就不会再在个人全能项目上没人了。”

  本报东京专电

  特派记者 宋翔

(责任编辑:绳垚)
 我来为新闻纠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