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2日,河南省郑州市某小学校园内,一名小学生悠闲地倒挂在双杠上,全然不知游戏的危险性。 |
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理分校的操场上,男生在前面拽着线,女生在后面支起风筝,二十来个学生一组,在环形跑道上放起有一个篮球场大的“巨鸟”。由于当天风力太小,这些学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拉起风筝,疾跑,再放绳……整个过程中,体育老师在一旁看着,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转转脚踝,近一个小时里不曾进入场地和同学一起“玩”。
“最多的时候一天5节课,一周22节课,还要上课间操,带运动队训练。”该校校长殷之荣说,到下午第四节课时,很难让体育老师像上午那样精力充沛地去教学。选择这样的集体项目,老师在一旁看着,不失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上有教育局行政考核压力,下有学生运动的强烈呼声,还时不时有教育督导人员的突击到访……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云南、四川一带调查时发现,从不少学校的教学计划、作息时间和课表安排上来看,“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超时的居多。不过,在规定时间内相应的锻炼质量如何,则要打上一个问号。
身为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学科带头人兼区体育教研员,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总务主任白雪生是教投掷出身的。从教几十年的他可以清晰地画出投掷球类变化的轨迹:最开始是垒球,由于个儿大质重,改为投沙包;沙包较轻,容易砸到别的孩子脑袋上,又改成扔海绵包;最后改成如今扔的实心球。
白雪生和其他体育老师都很困惑:投掷课到底该教什么内容?学校场地就那么大,如果体育老师都在操场上课,你占的地儿稍微大点,别的班就很难开展教学。如果砸到其他班的学生怎么办?
“越练越轻,孩子的体质能不差吗?”在白雪生的印象里,10年前他所教的学生身体比较健壮,冬季长跑都能跑下来;现在的孩子能坚持跑一半,就可以得到表扬了。而那时每周两节体育课,课间操15~25分钟;现在1~2年级小学生每周4节体育课,课间操则每天至少25分钟,“量上去了,质却没有提高。”
除了教师精力有限之外,白雪生向记者透露,安全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体育老师放不开手脚,体育课、课外活动打了折扣:一些学校往往会选择做操、长跑乃至带有地方特色的,比如放风筝这样“安全稳妥”的项目。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比如单杠,则不让上;“山羊”,也不让跳。对抗激烈的项目则更不敢涉及。
除了学业重等其他因素,白雪生把原因归结到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金贵”。原因很简单:家长来找学校麻烦,把他们找怕了。
“孩子在体育运动时很容易出现受伤的情况,万一发生事故,学校真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成都双语实验学校体育教研室主任李浩东有类似看法。他更担心学校干脆不开展体育活动,从而利用这段时间变相给孩子补习文化课,甚至一些校长说出“宁可让学生坐死,也不让学生跑死”的惊人言论。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