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 高尔夫 > 高尔夫教学

吴建国:上海两大赛之中国球员评述 已进入严冬

2011年11月12日22:09
来源:搜狐体育

  又一届汇丰杯在上海佘山“圆满”结束了,所不同的是来佘山参赛的主要球员中,有一部分先一周参加了另一场赛事:上海美兰湖名人赛,而两场比赛相距之近,奖金之高都令人称奇。而赛后的种种评论中,褒贬不一,特别是对于参赛的中国本土球员以及所打出的成绩,也各有各的说法,本文不作此类概述,喜也罢、忧也罢,反正比赛打完了,奖金也装进了他人的腰包,对于举办机构来讲赛事的影响力已经足够了。那么,本文说些什么?说说中国高尔夫的严冬!

  何谓严冬?只是个比喻,但恰是中国高尔夫的现状,这样的说法看似有些耸人听闻,其实不然,作者作为“外来人”旁观为清,不会以取得几个“冠军”而假以自慰,亦不会为几次淘汰而自嘲自贬,高尔夫不过是众多竞技项目中的一项,既然是竞技项目,争的就是名次,但就目前世界高尔夫最高级的竞技水准来做比较,坦率的说现今还不在一个水准,在这两次比赛上,美兰湖参赛的九名中国球员和汇丰的四名球员,所表现出的竞技状态和技战术水准与同组竞技的欧美球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笔者在执行“美韩职业球员十年培训计划”至今已经走过了七年,而近年来在世界大赛上韩国球员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韩国球员走在亚洲球员的前列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本文究竟想说些什么?说实在的,想说的话很多很多,赛间,笔者随同央视高尔夫网做现场,有过一些现场感受,下面简列九题做一阐述。

  从蒙哥马利早餐说起

  美兰湖专门为球员准备的餐厅里西式和中式各半,笔者在开赛的第一天和蒙哥马利、卡尔森等人共进早餐,其间连吃带聊用了半个小时,用时之长看似令人费解,出来之后同行中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赛在即,吃这么长时间不会耽误热身吗?抑或是心态过于轻松,不拿比赛当回事?其实不然,对于一个职业球员来说,热身的理念可分为四个阶段:叫醒身体、体能练习、饮食补充和球感练习。在大多数业余球员和爱好者的认识里,所谓热身就是下场前到练习场打打球,在北京的打球人群里,甚至连这种简单的热身方式都省略了,而且在许多非正规的商务比赛中,竟然发明了一个开杆打坏了不算的“规则”,曰“摸儿”一个。这里我们不为这种现象做过多评述,还是回来说说球员的赛前热身,我们知道参赛的时间表对每一个球员来说至关重要,打早球的难度大于打晚球,在美巡赛前两天的淘汰轮里,组织机构都回安排球员出一个早场和一个晚场,这也是去年汇丰杯为了照顾中国参赛球员而全部安排在最后出发(记得去年汇丰杯出发表发到球员手上的时候,智慧大师哈灵顿脸上曾抹过一丝诡计的笑),话说回来,作为球员,你必须做好打早场的所有准备,而怎样做好这一点,在美国职业圈里,最初的训练是非常公式化的,即叫醒身体:起床,深呼吸,喝一杯冰水或冰牛奶,冲温水浴,水逐步加温加大冲击肩颈部和腰胯部,穿上宽松的衣裤,第一步完成;之后,体能练习:基本为健身房器械练习,以杠铃、哑铃和身体综合器械为主,以身体发热、机体的柔韧性和肌肉膨胀为主;然后进入早餐阶段,在最初的训练中,球员所在俱乐部基本上都有针对的营养食谱,球员以此形成习惯,特别是比赛期间,由于比赛耗时较长,球员从球感练习到投入比赛耗时很长,中间除了简单的补充不得进食,这样赛前的一餐尤其重要,这也是蒙哥马利为什么吃那么长的时间一个主要原因;最后,才是球感热身:正常的球感练习是从练习场的短长杆开始的,球员通常要找到的是自然的节奏和触球的感觉,这与我们通常的击球练习不一样,在业余球员中,此种练习多以找到基本动作为主,而职业球员找到的是赛前的球感和一些技巧点,之后是练习果岭的短打、沙坑练习和推杆练习。在完成了这样一系列的热身准备之后才可以下场投入比赛。

  美兰湖第一洞

  美兰湖第一洞可谓最人性化的一洞,这其中包含着一个高尔夫竞技课题里的“前三洞”理念,即:锁肩开跨之说。解释起来非常简单,不管球员怎样热身,在开赛最初,身体的协调性仍是一个问题,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手快腰慢,球员不发力还好,发力击球多数会出现偏左现象,所以在本次赛事上,梁荣银的摔杆(梁荣银第二洞左勾进沙坑,沙坑救球因身体发硬下不来而打长,结果果岭两推吃下加一,这是近年来笔者首次看见他摔杆,也是名气越大脾气越大呀),以及保罗卡西的左勾树下,都是前三洞理念的直接体现。在两场比赛的八天比赛中,究竟多少球员在前三洞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用悉数,但关于“前三洞理念”,我们的球员是否有认同,是否做过针对性的“小右曲”训练,我们不得而知。见图:

 

  通道理念

  通道理念是球场设计者有意制造出的一个人性化概念,即球道通向果岭的通道,在美国职业圈子里,教练员最强调的是让球员从果岭的正面走上去,换一句话就是球员接近果岭时,一定要沿着通道上去,在推杆概念里,这是全面观察果岭的最佳角度,从攻击果岭意义上,这是最安全、稳妥的落点区域。所以,通道理念是职业球员在选择攻击果岭时正确选择,尽管一些较有攻击性的球员会认为通道理念较为保守,但实际比赛应用上,教练所给出的第一攻略方法还是要走通道,在亚裔球员中,男子球员梁荣银和女子球员曾亚妮都是通道理念执行的高手,曾雅尼就多次在谈球中强调自己每每攻果岭的时候都会以果岭中心点为攻击首选,而不是杆杆直攻旗杆。我们以美国名人赛球场奥古斯塔为例,看看通道理念在实战中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三条球道沿通道上果岭的路径是不同的,简单的讲,通道区域永远是最安全的,我们曾有一位资深教练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球员不会把球打进沙坑。这句话曾带来许多非议,但是如果套用通道理念,不进沙坑不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两大赛上,我们的球员运用过这个理念吗?

  从麦克罗伊的落水球谈身体分段控制之“阿门”理念

  在美兰湖名人赛第二天第9洞,麦克罗伊以负十杆独领风骚,而紧随其后的金河珍仅差两杆,而在这一洞超长的球道距离和过水的障碍,对于选择开球攻击点尤为重要,过于自信的小麦选择了最远的攻击点,结果小球飞出小右线直接下水,再打,又由于过于谨慎打穿球道进了沙坑,最后打成加二,被金河镇追平。我们先看看球道图:

 

  在竞技球员的训练课程中,我们除了特别强调“前三洞”的锁肩开胯和“后三洞”的锁胯开肩的下杆引领理念之外,对中间段的“阿门”控制理念尤为重视,事实上球员在比赛中段是身体和状态最好的时期,这一阶段在遇到一些距离较长的球道时,球员都会选择攻击性较强的加力打,而这种加力打理念绝非我们国内球员所理解的使劲上杆、加大转身、加强推力的所谓“加力”打法,事实上,在“韩国十年训练计划”中,对于竞技球员的加力训练是小臂和腕部的触球加速,即保持住原有的上杆幅度和身体重心的稳定,在击球的瞬间利用右手小臂和腕部的加速使杆头提速,这样击出的球往往会增加15%的冲力,在距离上可增长20-30Y,但加力打不是洞洞都用的方式,因为局部加力控制不好会出现左曲,特别是在比赛前段绝不可随意使用。

  这个身体分段控制理念,我在北京几次较大商务赛事结束的讲评上多次谈过,而参赛的球员基本上是认同的,记得一次在华彬的日立杯赛后,几位前来参赛的年轻教练坦诚的告诉我,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过。无独有偶,上海美兰湖开赛首日,在等待第一组出发时央视高尔夫网主持就问到了这个理念之一的“前三洞”概念,讲过之后,旁边一个打牌的工作人员若有所悟的插了进来,说到这样一件事,说他在之前沃尔沃大赛上,他为一位国内球员举记分牌儿,结果第一洞这位球员就开球拉出一个大左曲,当时球员不满的问他的球童,“怎么打出这么个球”?球童支吾说,“状态不好吧”,然后他说,“看来有些四杆洞不能用一号木开”。随意的话本也无所谓,但从中却能看出系统竞技理念在国内球员身上还是欠缺的。

  领引节奏

  美国PGA基础教程中把身体理念、挥杆定位、节奏控制这三项内容作为最最基础、最最重要的三大块,那么引领节奏的概念是什么?举个例子,不久前北京天竺的别克杯俱乐部冠军赛第一天的双人赛,某俱乐部竟派上一名初学者,而这位三步一刨地的球员还有些脾气,结果同组的另外俱乐部的球员全被带进了“沟”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节奏领引概念,许多下场打球的人都有相同的经验。一个有经验的球员,对于同组球员的节奏控制各有奇招,例如智慧大使哈灵顿英国公开赛上制服加西亚的英式慢节奏;球员锦标赛上梁荣银的远离老虎战术;尼桑杯上老虎对约翰逊的皮带讥笑法;以及老虎的正话反说“我认为哈灵顿现在的速度已经很快了”等等等等,在一场比赛上,虽然成绩是总人数排列,但实战中同组球员的相互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次的两大赛事上,中国球员全部被排进了欧美球员中间,像麦克罗伊、埃尔斯、蒙哥马利、哈灵顿、古森、李维斯特伍德等人怎么能撼动他们的节奏,但是你能跟着他们的节奏打吗?当年老虎鼎盛时期,总统杯硬是被古森拖到缴枪;西蒙尼斯的老烟枪缠斗美国“稳定大事”老佩瑞,照样从树林里把美国公开赛揽入怀中;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们的球员成绩不好,多数情况是跟在大牌球员的后面开球,而伴着观众的看球心态,大牌打完很多人已经开始往前跑了,这使得我们球员的开球紧促感很强,但越是这样偏偏越是能找出“损招”来制人,“曰:你急我不急”;相应的战略战术在美巡赛上屡见不鲜;在美兰湖,保罗卡西就上演了与迈克罗伊斗智斗勇的好戏,虽然最后的成绩不尽人意,但他试图压住小麦的意图是对的。也就是因为保罗卡西,这一天小麦打出了整个四天赛程的最差成绩。第一洞开球后,小麦的球小左线穿过沙坑停在最理想的球道中心区,距离果岭不足百码,而卡西的球左勾失误,进入到长草树下,无法直攻果岭,在这种情况下,卡西站在高高的斜坡上让小罗上来,要求叫裁判裁定合理移球。小麦根本不把这位兄长般的“千年老二”放在眼里,挥挥手随意,他更不想爬上去,并要求先打,于是场面变成了,美国球员马汉、小麦开打第二杆,卡西远远的看着他们上了果岭,不急,他不上去你就是停在洞边也得等着,于是先来了中国裁判,NO!卡西说要总裁判,又过了一会总裁判来了,卡西这才开打第二杆,调出树坑,把球做到小麦开球的落点附近,然后打第三杆,摇摇晃晃走上果岭,“抱歉”的笑笑,一推保PAR。试想,这一杆换成我们的球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读读《三国》是有好处的。

  取胜心理和兴奋点

  每当美国公开赛在圣地亚哥的多利松球场举办的时候,最有人气的球员还不是老虎伍兹,而是米克尔森,因为他是当地人,这个期间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追踪他,拉斯维加斯的赌盘也会压向他,而他自己的冠军造势也会异常热闹。我们先不说他最终在这里拿到几届冠军,而是他的这种心理战足以压倒别人并鼓舞自己。这和我们许多家门口的球员完全不一样,上海的两大赛事上,我们听到很多为球员开脱的言辞,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压力大、心理紧张一类的所谓话,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能说出他们一大堆的不能取胜的原因,但就这一段的话题,“取胜心理和兴奋点”来说,我认为首先是赛前完全没有建立取胜的信心,我不知道球员赛前有没有在教练的指导下制定出详细的战略战术,有没有针对同组球员制定出技战术的应对方案,还是自古的一句老话:“不要有压力,放手一拼”。这句话害人呀,你让他没压力他就没压力吗?你让他不要去想他就不想吗?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痛,谁承受比赛谁知道!十几年前我考PGA技能准备进美职门槛的时候,我的几个同事已经六七次的落榜了,提前两个月我开了四个小时的车到这个准备考试的球场打了场球,同时我用摄像机拍下了全部球道,之后整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研究球道,并在我周边十几个球场找出相近的球道反复练习,结果一考成功。两个月的时间准备一场球,可能有些夸张,但就我们今天难得的参赛资格和如此高昂的奖金来说,准备一年都不为过!埃尔斯飞来一趟不容易,我们本乡本土来一趟难吗?

  再说一句老话,叫做“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意思不讲。再回过头来说说米克尔森,在美巡赛上,老米有一个习惯的动作为所有的观众熟知:频繁点头摸帽沿,以及永远挂在脸上的微笑。多么的富有亲和力呀!以致他所走过的球道人潮汹涌、欢呼声不绝于耳。在这样的气场下,你能不兴奋吗?反观我们的球员,低沉的一张暗淡的脸,生怕观众的围观,打好了不兴奋,打坏了不气恼,倒是有一些中国人含蓄文化,但这是赛场,我欣赏林丹(羽毛球)的狂傲,我欣赏李娜(网球)的脾气,我欣赏丁宁(兵乓球)气势,我欣赏刘祥(跨栏)的自信,我欣赏姚明(篮球)的资质-------如果有一天真有一个中国老虎出来,我首先相信他的智慧一定过人!

  再说比赛中的做球理念

  与一位业内人士赛后闲聊的时候,说到做球,对方说:他们(国内球员)是很会打的。我同意他的说法,从两周的比赛中,我看到的国内球员在技术上应该说是不错的,不缺距离,不缺感觉,但他们却什么?变化!缺刻意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技战术的实际应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球”。在PGA训练课程里。一杆多打、一点多姿、一球三线、旋转概念、前跳后跳、九条肘线等等等等内容很多,在汇丰杯练习轮里,小麦由于刚打完美兰湖状态有些松,九个洞下来之后,形容自己“没有一杆是正常打出来的”,怎么解读他的话,可以多面理解,但是“有意识的使用变化以杆杆做球的模式来完成比赛”,是作为一个职业球员的一个高境界、高水准体现。我们举个易懂的歌手的例子,听汪峰的歌,你会觉着他唱劈唱跑调不是因为基本功不好,而是在扎实基本功上的有意为之,是为了出效果,这和一些业余歌手的跑调、劈了绝不是一个概念。打球也是这样,先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有意识的主动和被动做球都是比赛中的需要。

  美兰湖第十一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见图

 

  这一洞属于明显的左侧通道球道,但当洞杯设置在右侧临水的时候,连我们的混事魔王约翰达利都知道直线向左瞄准,做出小右曲安全接近洞杯,即使没能打出小F(右曲)球大不了停在果岭左边的安全区,不至于下水。而我们的球员直攻旗杆,无语!

  技巧运用

  说到技巧运用,人们马上就会想起各种变化和花俏的动作,而我的这一话题恰恰不是这个意思,在国内教学的这段日子,经常有学员来让我调整动作,我的名言是:我不给任何人调整动作,你让我帮你调整右曲,我却教你学打左曲,而你的右曲就成了你已经熟练掌握得技巧了。记得在韩国球员的训练课上,五周的基础课上,有一节是5号杆半挥杆的推力击球,主要目的是使击球时身体的爆发力集中在触球的刹那间,这节课首推的动作就是老虎伍兹的左腿强力支撑。事过数月,在课程进行到中级阶段的四坡度击球时,这种打法又次被推出来,我们把课程的内容叫做坡度击球。这个时候就有学生提问“两者之间的区别”,我告诉说区别就在于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前者的重点是身体的运用,后者是击球后的目标线控制;也就是说前者为基本功,而后者被称之为“技巧”。

  所以,技巧的运用除了比赛中直接使用外,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及时对动作的修正而被动性使用的。在PGA课程里,我们称之为“暗示”理念。非常简单的例子,在前不久举办的一场准职业比赛上,一位受过多年训练的年轻球员一路的右曲球,直到比赛结束都没能调整过来。并且非常不服气的对我说:“我开球从来不是这个样子!”孩子还小,我相信他还有机会接受更系统的训练,到那个时候,“暗示”理念会深深植入他的记忆,它还会打出右曲球,但决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他肯定在第一个右曲之后马上调整回来。这也就是美兰湖第九洞上,小麦的一发小右下水,二发小左进沙,尽管美中不足,但完完全全诠释了“暗示”理念。

 

相关链接: 专访吴建国:论中国人的高尔夫还需中国人来教

吴教练笑谈高尔夫 北京打球人的三大残和四大怪

吴教练笑谈高尔夫(二) 找教练老中还是老外好

吴教练笑谈高尔夫(三) 打好一号木的实用技巧

吴教练笑谈高尔夫(四) 和高手下场忌讳被带着走

作者简介:jack吴,现任美国高尔夫职业教练,美巡赛职业撰稿人,美韩职业球员十年培训计划负责人之一,"品味高尔夫"杂志主编,著有《绿色疑惑》美巡赛球员失误分析、《PGA基础教程五十讲》、《冠军的智慧》、《老虎解析》等书

本文网络版权归搜狐高尔夫所有,任何媒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golfshou)
  • 分享到:
 我来为新闻纠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