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东每
世界杯第三并且拿到了通往伦敦的入场券,女排姑娘们的成绩在各个门类的奥运争光计划中并算不上出色,然而这个成绩却是难以淹没的。媒体是一片欢腾,老百姓们也看着欢喜,有人都是笑到流泪……作为一个体育大国,还能让人看到一项竞技体育给民众的周末生活可以带来如此的欢乐,这又是如此难得。
当一般民众已经习惯了、腻味了或者说有些厌恶了某些项目长盛不衰的金牌之后,奖牌的含金量就越来越被看重。含金量是个变化中的概念:1984年的时候,大家觉得“有金牌就好”,这种概念基本上延续到世纪交汇的悉尼奥运会;随后,老百姓就开始挑挑拣拣,甚至开始想“能不能放一块给人家,撒网别撒绝活网”;随着中国奥运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大获成功,关于数量上的满足感越来越薄弱了,尤其在清楚每块金牌的经济代价之后,需要的是质量。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变革,观念有转化也很自然:不好看的项目就不看,金牌的认可度自然也不是那么高了;至于比较能够受到认可的,还是那些职业化的竞技,三大球首当其冲。
三大球,足球篮球必然还是最受欢迎的,所以男篮冲击门票那会儿也很热,男足的过程也算热,只是最后结果一如既往地不好看。女排虽然在项目结构上比较足球篮球略有差距,但毕竟是最有希望在奥运会上夺牌的集体项目,所以引发的热情高涨也是必然。
如果说针对女排的叫好一部分还是中老年人对当年五连冠的深刻印象,那么年轻人对于女排的喜爱,恐怕就不存在这种怀旧情结。那个故事在八十年代中期发生的时候,很多小朋友恐怕还没有出生。女排真正能够吸引观众的,其实还是一种精神气质,这种“精神”自然有别于我们在课堂上、讲堂中听到的那种感人的“高大全”,相反女排的精神来自他们的人性化和韧性化——换个通俗的说法,她们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那么矫情,切切实实地迈好每一步,低开高走给了大家一个惊喜,这其实也是社会其他领域可以借鉴的榜样,比如股市。
其实老百姓对于三大球项目都给予了足够的宽容,能够在奥运赛场上露露脸,这也算能够交差了。即使是在2004年拿过金牌的女排,在2008年本土拿到铜牌,在2011年的前不久甚至面临着“到不了伦敦”的可能性,这样似乎明显的下滑趋势并没有惹恼球迷。理性的球迷还是更看重女排换代的过程,同时理解她们的一些起伏,愿意用鼓励声帮助她们走出困境。足球没理由说“不被理解、不公平”,且看看自己的轨迹,如果阿斗扶不起就不能怪大众冷对你;女排这边,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到巴塞罗那的大低谷,再到雅典的辉煌、北京的稳定前三,女排这个团队表现出了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的弹性,此中自然少不了卧薪尝胆等过程,恐怕这才是现代年轻人喜欢她们、以之为榜样的真正原因。
所以,一个竞技项目的团队可以通过赛事反馈给社会多少积极的能量,这也正是在如今的概念中,他们这一块奖牌的含金量——即使不是金牌银牌,铁钴镍铜锌我们也都可以认可。